分享

一本描写纵横捭阖谋略思想的精彩史书

 芳草屋845 2019-09-19

古代描述纵横家思想的主要著作有两部,一部是理论著作《鬼谷子》,另一本是国别体史学著作《战国策》。

《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可谓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它不仅在写法上与其他史书大不一样(下面详述),而且,在思想立场上也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没有像多数史书一样站在传统儒家的思想立场上来阐述历史,而是主要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来记述历史的,而且,它还吸取了法家和纵横家的政治哲学观点,记述历史不想儒家学者那么重视“正统”。

《战国策》曾被历代正统的儒家史学家斥为“离经叛道之书”,受到指责和诟病,但是,也正是因为其“离经叛道”,《战国策》才显示其鲜明的特色,表现得十分精彩。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他所发现关于策士们的文章和资料编订为一部书,取名为《战国策》,而书中所集的文章和史料,主要是记载战国时的东西周、秦、楚、赵、魏、卫、中山等十二个国家的事件和人物的,从体例上看,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但是,从它所描述的内容来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描述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言行的论著。《战国策》记载了纵横家或策士们的言论、行为、游说辞、书信和故事等。

把史书《战国策》与谋略理论著作《鬼谷子》放在一起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此两书皆是关于纵横家的精彩著作,但两部书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鬼谷子》是一部深刻的理论著作,主要是从哲学和谋略学的角度来论述纵横家的基本思想的,书中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理论观念让读者感到意味深远,但也显得比较晦涩艰深,需仔细琢磨才能弄懂其中的深奥意蕴;而《战国策》却是记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史书,书中描述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丰富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尽管两部书都同样表现纵横家的思想,但《战国策》比起《鬼谷子》来说,其表现方式要生动和有趣得多。欣赏《战国策》中纵横谋略家们的划交活动、论辩事例、奇妙智谋以及在政坛的风范等,是十分惬意的事。

一本描写纵横捭阖谋略思想的精彩史书

《战国策》

让读者感到奇妙的是,《战国策》在描述和表现纵横家们的思想言行时,并不是以严肃、晦涩的文字来记载的,而是以富有文学色彩的笔法来描绘的。《战国策》与同时期的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其文学价值毫无逊色。

《战国策》可以看成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代散文著作,书中的文章神采飞扬、气势宏伟,富有文学魅力。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是以《战国策》作为练习写文章的重要参考书。

《战国策》长于叙事,其描述如小说一般精彩,叙述过程富有故事性和情节性,对事件的描述精彩生动,对人物的描绘真实而趣味,对故事的讲述跌宕起伏,很能引人入胜。作者将战国时的权谋哲理蕴藏在曲折生动的故事中,妙趣地表现出来,对读者感到很有吸引力。

此外,作者很善于刻画人物,把战国时的苏秦、张仪、陈轸、冯谖、楚怀王等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书中显得性格鲜明、真实动人,很有感染力。阅读《战国策》之后,书中的精彩人物如苏秦、张仪等,让人印象极深,很难忘记。

还有,《战国策》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既明快流畅又纵恣多变;既蕴含深情又不失醇美和绚丽。特别是书中关于对话的描写,非常精彩,犹如戏剧语言,针锋相对、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战国策》所用的语言有铺排和夸张,呈现绚丽多姿的辞藻和酣畅淋漓的气势,而却不会让人感到轻浮,反而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表现着真切的道理。

《战国策》长于议论,其文章与先秦诸子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名家的文章相比,是毫无逊色的。比如,《战国策》所描写的游说和论辩,善于抓住要害,能单刀直入,鞭辟入理,富有针对性,而且很有逻辑性,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

再如,《战国策》所描写的说理方式,常常用寓言故事,能深入浅出又言简意赅;既有明快感又有幽默感。书中的寓言故事,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读《战国策》让人感到与阅读庄子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有流连忘返的感觉。《战国策》的一些精彩寓言故事影响很是深远,经长期流传,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寓言经典。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等。

一本描写纵横捭阖谋略思想的精彩史书

狐假虎威

又如,《战国策》的议论和说理表现了非常精彩的语言艺术,既注重说理的深刻内涵又体现了优美的语言形式。其文章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一部史书对语言艺术如此重视,这在史学书籍中是很难得的,而且,这也体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评论认为,《战国策》在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先秦诸子的散文,下启秦汉的政论散文和汉代辞赋,汉朝文学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而司马迁《史记》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对人物语言对话的刻画,也受到了《战国策》的影响。

其实,《战国策》对后世各种题材的著作都有重要影响:

《战国策》在中国文史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史学史角度看,有观点认为,《战国策》是上承《左传》下启《史记》的一部重要史书,在史书体裁由“编年体”向“纪传体”的过渡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从文学史角度看,《战国策》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表现手法,写人物,写对话,写人物思想,这对于后代的传纪文学和传奇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战国策》中已有传记文学和传奇小说的萌芽。

从汉语言的发展史来看,《战国策》对语言的表现有诸多可贵的探索,比如在口语的运用上就非常精彩,一部国别史书,大量采用当时的口语来记述,这让史书显得更生动更亲切,普及性更强,阅读起来更有趣。《战国策》对口语的积极采用,为上古汉语书面语在运用上注入了大量的鲜活的语言形式,使当时的文字语言更富有生动的表现力。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战国策》在谋略文化和谋略思想方面的价值。《战国策》所记载的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故事和思想,是中国古代谋略方面的宝贵思想,是至今仍值得关注的重要思想资源。《战国策》所描绘的纵横家或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的故事,以及在划交中的精彩论辩,已经他们的策士行为所表现的政治策略、斗争智谋、捭阖计策和处世方略等,都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

《战国策》生动有趣地表现了纵横家们的纵横捭阖谋略和游说论辩事例,是中国古代谋略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是竞争时代特别值得重视的谋略思想之一。

首先,《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们关于政治事业发展的策划方案,关于外交活动的捭阖谋划,以及为争夺重大利益而进行的游说和论辩的精彩事例,书中的记录相当真实,而对事件的描述却十分生动。书中的众多游说辞、演说辞和论辩语言,都是十分精彩的,有些篇章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其次,《战国策》描述了战国时纵横家们的筹划与谋划,叙述了策士们的舌战论辩,记述了战国时杰出外交人才的划交和较量,在战国时期,这些方面的“智斗”,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当时战场中刀光剑影的厮杀。智谋的较量和划交的论辩,虽不见兵戈战马的血拼,但却也是惊心动魄的,有时,心智上的角逐比战场上的较量更怵目惊心。

再次,战国时期策士们的纵横谋略、战略思维、游说妙策、论辩技巧以及外交智谋等,令现代人感到十分惊叹,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辩才在那个激烈竞争的年代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纵横谋略和雄辩才智在当今商业竞争时代,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最后,战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纵横家们的精彩表现,以及表现策士们捭阖谋略、外交智谋和论辩智慧的事例和故事,时至今日,仍然鲜活如新。当今,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的竞争局势,面对着国内的市场竞争状态,《战国策》的竞争智慧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我们相信,精读《战国策》将大大有益于吸取应对竞争局势的智谋和策略,将大大有利于提高竞争方略,将大大有利于在“划谋”上取得竞争的优势。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这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策士们的纵横谋略与雄辩智术,其谋略文化特殊表现方式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当时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划谋”风采,让儒士们对传统仁义和礼乐的推崇和维护显得苍白无力和保守可笑,而策士在竞争激烈的年代,却有其特有的潇洒与风韵。

战国时期,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时间,当时礼坏乐崩,宗周瓦解,祭祀日微,宴会无诗,社会上不再重仁重礼,而是轻义重利了。

那是一个角逐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征战,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时时发生,战争异常频繁,旧有制度的崩坏,仁义道德观念的失落,使礼乐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儒学名士们在这个列国争雄的混乱年代,显得潦草和腐朽,像孟子那样的儒学名士,也变得不适时宜了,再也得不到政治家们的重用,而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有纵横谋略和雄辩才识的策士们,他们在激烈角逐的年代,充分利用其谋略和辩术迅速崛起,他们赶上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纵横家或策士们成了战国时代的热点人物,他们驰骋于列国政治舞台,纵横于国与国的划交活动中,才华横溢,叱咤风云,尽显风光。《战国策》所记述的就是这样一群潇洒的策士们,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演绎了非常丰富的纵横捭阖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们所重视的是策士,是纵横家,而不是儒士,不是儒家,这就是战国时期区别于春秋时期的显著特点,在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儒士们不再吃香了,而策士们却越来越受推崇了。战国时期,“贵士”风气很盛,政治家们对策士非常重视。当时的各国君王大都竭力寻找杰出的智谋人才,他们想借助策士们的智谋来辅佐其富国强兵,以便更有力地兼并别的国家。总之,策士们成了列国政治家争抢的人才,而儒士们在那个时代,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了。

《战国策》编订者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说:“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当时的策士们对于国家政治军事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竟能达到了所谓的“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程度,各国君王纷纷招纳有谋略的策士,策士成了当时的稀缺人才,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舞台上,杰出的策士成了举国轻重的重要人物。

其实,早在先秦时,墨子就已经表达了对智谋之士高度重视,《墨子》的第一篇称《亲士》,所论述的就是策士的重要性,他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在当时,策士成了关乎国家兴亡的关键人物,策士的智慧、计策、谋略,远远比儒士们的仁义儒术、传统礼乐思想等要重要得多。君王急需策士辅佐,因为在列国纷争的年代,只有策士最有可能利用其谋略帮助君王富国强兵,以提升其国力,而国力增强才能威慑邻国,称雄称霸。

当时的很多君王、贵族和高官都懂得礼贤下士,重视“养士”“贵士”“尊士”。在当时的政坛上,拜士为师的风气很是盛行。列国君王都在招贤纳士,礼请策士为上宾,甚至聘策士为相邦、客卿等。策士们也积极向君王提供智慧、谋略,以换取政治权利和高爵厚禄,策士们一旦受到重用,其政治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赫,有的能居宰相之位。

对策士们来说,仁义、信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权和利。可以说,对于权力和名利的赤裸裸的追求是战国时策士们区别于春秋时儒士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春秋时期,儒家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时的士人们是“耻于谈利”的,而到了战国时期,“耻于谈利”的观念已经被“重利轻义”的观念所取代,对于策士来说,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最直接的目的在于能得到的权力和名利,而且,策士们对他们的目的并不遮掩。比如,著名策士苏秦便公然表明自己的心迹:“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这说得非常明白,为君主出谋划策,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取得卿相的尊贵和获得金玉锦绣。

一本描写纵横捭阖谋略思想的精彩史书

招贤纳士

战国杰出策士的一个精彩实例:苏秦的纵横谋略和游说生涯。

传说中,苏秦是战国时神秘的纵横谋略高士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但鬼谷子的这位得意门刚离开师父独自闯天下时并非一下子就很顺利的。

苏秦回到阔别多年的穷困的家中,他表面上是有点风光,学成归来,父母、嫂子和妻子都盛情欢迎他。

歇息了一阵子之后,苏秦便计划着出去游说君王,家人劝说他先去游说离得最近的周显王。苏秦见到了周显王,他以自强自重、富国强兵的道理来劝说周显王推行新的国策,可是,周显王见苏秦高谈阔论,书生气十足,他以为苏秦的策略空疏无用、不切实际,所以没有采纳苏秦的计策。苏秦的第一次游说失败了,无功而返回家中。

回家后不久,苏秦没有银子花了,他只好变卖家产,接着,他计划着到秦国去游说。此时,苏秦的家人开始怀疑苏秦的学识和能力,他们极力反对苏秦到秦国去。但是,苏秦对去秦国游说秦王充满信心,他相信他自己一定能说服秦王重要他的,他下决心到秦国去。

在进入秦国前,苏秦一定是先研究过秦国,他对刚掌权不久的秦惠文王很了解。苏秦面见秦王时,便很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利用强兵来增强国力的事例,阐明通过提升战争实力,战胜弱国来使国家强大的道理,同时,苏秦还向秦王仔细地析了秦国的各种优势,为秦国新君王描绘了一幅提升军队战斗力,兼并诸侯列国,吞占周朝王室,称霸天下的宏伟蓝图,这其实是苏秦为秦惠文王提供的一份关于秦国强兵富国的战略策划书。

不得不说,此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比起当时游说周显王时要高明多了,这次游说算是成功的。在苏秦的精彩说辞的劝说之下,秦惠文王唤起了称霸的雄心,也增强了他吞并天下的决心。但是,秦惠文王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他虽然被苏秦的说辞激起了战胜其他诸侯国的雄心,但他很清醒认识到,在当时的秦国,时机尚不成熟,他不能按照苏秦的策略去做。因为当时秦国推行变法不久,国内旧贵族保守势力依然很强大,秦国刚刚杀了主持变法革新的左庶长商鞅,朝中大臣对纵横游说的策士有所厌恶和心悸,保守的贵族们是不会赞同秦惠文王重用苏秦的,所以,虽然苏秦的游说算是很成功的,但秦王并没有留用苏秦,苏秦只好暂时向秦王告辞。不过,苏秦并不死心,他还编录了一本历史上攻战取胜、霸夺天下的精彩事例,献给秦惠文王,而秦王对启用苏秦仍然犹豫不决,而秦国朝中的高官们嫉妒苏秦的才能,极力在秦王面前大肆贬低游说之士的害处,最后,秦王决定不任用苏秦。

苏秦的游说再一次失败了,这一回路途遥远地到秦国游说,费用大,在归途中,旅费用完了,苏秦一路上很狼狈,皮袄破了,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挑着旧行囊,背着破书,容形枯瘦,神色憔悴,脸色黑黄,疲惫不堪。

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对他不理不睬,父母不和他说话,而他嫂子索性不给他饭吃,面对着家人所表现出来的薄情一幕,苏秦很悲伤,他悲叹地说:“失意了,妻子不把我当丈夫了,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了,父母不把我当儿子了。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还好,苏秦一直有雄心壮志,他意志很坚强,他没有因游说秦王失败而消沉下去,他坚持继续努力。苏秦从旧书箱中找出一部姜太公的谋略书——《阴符》,发奋苦读,他选择书中精要的部分精读熟记,并一边阅读一边揣摩演练,读得异常投入。阅读时间长了,疲倦了要瞌睡,苏秦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借此让自己清醒,坚持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苏秦演练揣摩成功了,他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这回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世的君王了!”(参见《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

上次游说秦王时苏秦已经感到,秦惠文王并没有真正想重要他的意思,苏秦决定改变策略,他转向了秦国潜在的对立面,开始游说东方六国的国君。

苏秦这一次游说的第一站是赵国,当苏秦进入了赵国燕乌集阙宫门之后,赵王在华屋之下欢迎他,亲切地与他握手交谈,苏秦仔细地把自己的策略对赵王说了,赵王听了,欢喜非常,立即下旨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

苏秦这一回终于得到了重用,当苏秦走出赵国时,与当时游说秦国失败时狼狈返回大不一样了,他有兵车百辆跟随,车上有锦绣千束,白璧百双,黄金数万,一整队病势跟在他后面。接着,苏秦又到了东方各国去游说,与各国君王约谈合纵大计,筹划着拆散连横,实现合纵,以此来抑制秦国的强大。秦惠文王没有能重用的苏秦,此时成了成功策划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总策划师和执行合纵计划执行的总指挥。

作为深通谋略的纵横策划大师,苏秦在赵国任武安君之后,开始发挥其重要的影响。秦国自此不敢再出兵函谷关,当时,除秦国之外,列国的众臣们,包括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等,几乎都要听命于苏秦的决策号令。苏秦很了不得,他不费一斗军粮,不征一个士卒,不派一员大将,不损坏一把弓,不耗费一支箭,就能使东方诸侯国和睦相处,共同抗击强秦。有议论认为,贤人当政,天下顺服;能人得重用,天下顺从。

苏秦由一个住陋巷、掘墙当门的穷困潦倒的策士,摇身成了乘豪华战车,骑高头战马,游说天下的显赫人物,他在各诸侯国朝堂上游说君王,使君王身边的亲信不敢开口,达到了天下似乎是无人能敌的状态,这是那个时代策士的辉煌奇迹。

一本描写纵横捭阖谋略思想的精彩史书

苏秦剧照

当苏秦将要去游说楚威王而路过洛阳时,家里人得知了,父母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请乐队,备酒宴,出城三十里迎接苏秦;妻子迎接苏秦时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只敢侧眼偷观苏秦的威仪;苏秦的嫂子跪在地上,像蛇一样匍伏在地上爬着,叩头谢罪,苏秦问:“嫂子以前待我那样傲慢不逊,而现在又怎么变得如此卑微低贱呢?”苏秦的嫂子回答:“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财多富裕, 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苏秦听了,大为感叹地说:“唉!一个人穷困潦倒时,连父母都不将他当儿子了,而一个人一旦富贵显赫,连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参看《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的事例给当代人应该有所启示的:

第一,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是最为重要的。人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赵国重用苏秦,很快使国家强硬起来,秦国不敢再入侵,苏秦策划和实施了合纵联盟计划,这对于抗击强秦起到明显的作用。可见,当时杰出的策士对于君王的辅佐作用是很大的,对于富国强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大国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非同寻常,而作为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主要原因有科研成果和专利方面的优势,而研发的后面是杰出人才汇聚的优势。所以,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越是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越需要重视人才,人才是竞争中制胜的根本因素。

第二,战国时的君王们大都重视人才,而秦惠文王听取苏秦游说时,是接受苏秦的观点的,但当时秦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确实不具备重用苏秦的条件,所以,苏秦离开了秦国,而赵国重要了苏秦,让苏秦开始发挥作用。在列国纷争的年代,当时君王们是非常重视人才的,战国时期,富有谋略的策士们能辅佐君王富国强兵,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这值得当代人重视。在当代市场竞争环境中,杰出的管理人才和科研技术人才也应该受到特别重视,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拥有杰出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苏秦是杰出的策士,是很有谋略的纵横家,他所具备的优点不仅在于他很有谋略、擅长于雄辩,而且,还在于有远大的志向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暂时的失败没有能击败他,反而能激励他,让他更勤奋苦读,坚持艰苦演练,苏秦的这种韧劲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志存高远,是不容易被暂时的挫折所击败的,执着坚持,远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