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气

 官展呈国学 2019-09-19
中医学中所指的“气”,涵义广泛复杂,因其所在部位、性质和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真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气功中所指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元气(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晋代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他们认为真气是生长发育和脏腑活动的因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健康取决于真气的盛衰,真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而后天不足或后天因素损伤真气时,则后天诸气失助,导致衰弱,于是引起脏腑机能失调,发生疾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指出气功能促进机体培育真气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人身三宝是“精”、“气”、“神”。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有的性能,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导。

虽然气功锻炼主要是进行“意”和“气”的锻炼,但对“血”亦有相当作用。《素问·调经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血失调,将会产生疾病。
《灵枢·决气》中就指出,血液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经脾胃吸收,再“气化”上输心肺而成,即谓气能生血;而血又为气之生化基础,血为气母。

所以中医学认为,养血必先养气,气盛则血自生。通过气功锻炼,脾胃功能改善,气化功能增强,因而血气旺盛。同时,中医学还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经常是许多病症的突然表现,也是引起某些病症的重要原因。
通过气功锻炼,内气旺盛,经络疏通,可使气血得到调和。因此许多练功者在功后面色红润,手足温热。

可见,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协同锻炼后,纳入天地之精气,吐出脏腑之浊气,以充实体内真气,促进新陈代谢,推动气血运行,另一方面,促进三焦气机通畅,增强水谷运化的机能。使“精”足,“气”充,“神”旺,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思维清楚敏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