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林之二:同一哲学&启示哲学|近代哲学

 思明居士 2019-09-19

1 同一哲学

谢林认识到,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的相加还不能构成全部的真理,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最彻底的方式就是绝对的同一,即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

谢林认为,哲学必须发端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两种东西,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即绝对的理性或精神。

为了在哲学上说明绝对同一性与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谢林最终不得不求助于“启示”,晚年走向了宗教哲学,他称之为“积极哲学”。

2 启示哲学

谢林从宗教信仰的立场出发来改造唯心主义,自称为“积极的(肯定的)哲学”。谢林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是他的同一哲学的延伸,两者不同的是,同一哲学以直观把握绝对,肯定哲学以信仰接近上帝;两者的联系在于,哲学上的绝对同一不是别的,正是上帝。

谢林肯定哲学的核心是上帝与人的关系。他断言,思维并不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思维。作为出发点,存在必须是必然性的存在,而且是被经历到的实在。这样的存在只能是行动着的、向人的经验启示自身的上帝,一个有生命活力的神。

积极的或肯定的哲学就变成了宗教哲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神话哲学(未完成的宗教哲学)和启示哲学(已经完成的宗教哲学)。

第一个难题是恶的存在或自由意志的问题。事物拥有它们的根据是在那种在上帝本身内不是上帝的东西中,也就是说,是在那种是上帝实存根据的东西中拥有它们的根据。那个包含在上帝中、又与上帝不同的上帝实存的根据,就是上帝中的自然。因此恶的根源在于上帝的自然性中,那么它就不是人的一种偶然性的缺乏或过错,而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积极力量,因为只有人这种完善的造物才有作恶的能力,它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

善和恶都是人的自由的产物,要使人弃恶从善,从罪恶中解脱出来,关键在于让理想原则统治现实原则。谢林不再像康德哲学那样把善战胜恶归结为理性的自律,而是归结为人与上帝的关系。上帝要以他的启示,以他的全部的爱和善,把人引向极乐至福的天国。而人的本性在于领悟上帝的启示,让神的爱在人身上显现出来。只有爱才能使恨和恶变得软弱无力,爱高于一切,能够克服一切矛盾。

在谢林看来,上帝是具有人性的,他自由地肯定人,自由地参与人、支持人,甚至放弃神的形象化身为人,为人受难、牺牲,不具有人性的上帝是虚假的上帝。他从相反的方面肯定了人是宗教的本质,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世界史哲学的基础,“它才是最高启示,人对人的启示”。

谢林认为宗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的一神教、多神教、基督教的一神教(天启宗教)。他力图超越已知的所有宗教形式,认为天主教是已经过时的宗教,新教是过渡性的宗教,新的、未来的基督教是包罗万象的。

谢林哲学影响:首先,谢林对自己前期学说的背叛源自于他对唯心主义弊端的清晰洞见,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动摇了唯心主义的权威。其次,谢林把理性非理性化的努力直接影响了克尔凯郭尔,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河。最后,谢林后期思想中包含不少合理因素,如他强调人在历史中的自由创造。

谢林之二:同一哲学&启示哲学|近代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