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静雅轩345 2019-09-20

0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信能背出上面这首词的人(包括老外),很多。
人人都吃过苹果,但参透万有引力定律的,只有牛顿。
人们天天看月亮,但真正把月亮引入人生的,只有苏轼。
囚徒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认真地朗诵了几遍,立即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奇妙感觉。
感情浓郁,才气侧漏,画面感十足,据说很多感情脆弱的人,每次看的时候都要到处找纸巾。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录一个音频传过来,优秀作品会有惊喜。
当年(1076年)就凭这首词,苏轼一个礼拜之内涨粉153万(北宋全国人口当时刚突破1个亿)。
很多人都觉得,他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要置他于死地,但更多人爱他,爱得死去活来的原因。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文字是唯一能穿越千年,彼此实现有效沟通的载体。
它可以瞬间将一个普通文人送上神坛。
但是,走上神坛的过程是痛苦的。
要想不痛苦,除非你在神坛上出生。

02

一群心怀鬼胎的官僚将苏轼投入监狱后,都在监狱外捂着嘴笑。
不死,也要让你脱几层皮!
他们想看看这个在文坛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同时对改革颇有微词),如何渡过这一难关。
这次,43岁的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摔得很重。
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被死刑,虽然王朝有厚待读书人的传统,但对于那些在作品里讽刺今上的人,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除了审问、拷打,等待的过程是极其难熬的。
他想起了小学同学陈太初,两个人感情很深,是可以帮打架的铁哥们。
后来他因仁宗皇帝的钦点、欧阳修老师的垂青,开始走上前途莫测的仕途。
而太初在地方上当了几年基层公务员,出家做了道士,专业的。
平常除了布道,还可以经常帮老乡们抓鬼。
现在想起来,真是羡慕太初同学,毫不恋栈,绝不回头。
如果自己遵从少年时的理想,成了一名道人呢?
也许是另一番人生光景。
现在他面对的,只有寒冰铁墙,还有无尽的等待。
痛苦之余,他给弟弟子由写过几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写道: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写尽了心中彻骨的悲凉。

03


虽然如此,他还是能体会到人间温暖的。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虽然不能见面,喝着儿子煮的八宝粥,他心里温暖。
一位姓孙的狱卒,读过几年私塾,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以后,趁人不备,经常会给他热水洗脚,他心里温暖。
他听说在监狱外,很多人在替他求情,其中包括政坛领袖王安石,这位改革家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他心里温暖。
在密州、徐州、杭州等一些他做过官的地方,人们自愿打起横幅,在街头集体散步,向官府请愿,希望释放苏大人。他心里温暖。
就连重病中的光献太皇太后都在替他说话。据说,神宗想大赫天下囚犯为太后祈福,这位执拗的太后拉着孙子的手说:“放那么多人作甚,只需放了苏轼一人。”
伺候太后的几位宫女回忆说,每次读到苏轼新作,太后这位资深女文青都沉思许久,以泪洗面。
苏轼简直是一个文学的魔鬼。
被舆论裹挟的宋神宗赵顼[xū]

04


一向很有主见的神宗皇帝也困惑了。
他知道苏轼是位尽心尽职的好同志,但一众高级干部步步紧逼,苦口婆心地向他劝谏,“苏轼留不得”。
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用语讥刺朝政;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历时4个月,发现苏轼刚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有严重思想问题,他弹劾道,“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总之,苏轼是古往今来第一骗子,善于在文字里埋藏真实想法,用心极其险恶。
……
皇上案头关于苏轼诗案的举报材料堆得老高,调查正在扩大化,所有收到苏轼诗作和书信的人,都必须交出来,以待有司查验。
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中,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29位大臣名士。
在御史台提交的案件素材中,还包括苏轼本人交代的数万字材料。
谁都可以看出,这是一起蓄意针对苏轼,经过精心策划,且有组织有分工的攻击。
即使贵为皇帝,舆论裹挟之下,也不得不暂时向那股神秘而邪恶的力量低头。

05

早在写“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苏轼的仕途已亮起黄灯。
他觉得自己与朝中很多当权者格格不入,所有的政治抱负,也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而已。
他徘徊,他苦闷,他思念远在异乡的家人。
他第一次感觉,原来在写词的时候,内心更能超脱和自我救赎。
而这种超脱,是以前写经世纬国的策论时找不到的,使他从令人窒息的现实中解放出来。
在乌台监狱里,他反思人生,决定压缩写策、增加写词的时间。
……
神宗皇帝最终做了一个足以让他留在青史上的智慧的也可能是他一辈子最有价值的决定:免去苏轼死罪,贬为黄州团练使(县武装部副部长)。
黄州是一个中国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小地方。
但因为苏轼的到来,几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雄文横空出世。
苏轼重新定义了黄州,黄州也令苏轼脱胎换骨。
岷江水给了他最初的灵感,使他成为当世最有才华的诗人。
他也是一个完美的人,夫妻情、兄弟情、百姓情、国家情……他一辈子都在呼唤真情和真爱。
现在的这种炼狱,使他从一个热血、朴素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稳重谨慎的成年人。

来源:历史的荷尔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