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实例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主观题审题失误的析因与对策

 GXF360 2019-09-22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简答题的审题与作答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审题与作答的任何一点失误,都将成为失分的直接原因。2018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广东阅卷总量68 万多份,其中主观题(第15 题)平均分为2.32 分(满分为6 分)。相较于其他题,该题得分率较低,结合评卷反馈及学生训练、测试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审题出了问题。

对古诗鉴赏来说,如果说读懂是一个前提,那么答准就是一个关键。读懂一首诗歌后,如何审准题干,把答案答到点子上更为关键。结合高考阅卷感悟和高三古诗复习与训练中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考生在审题过程中会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研究的主题有中文分词的技术、方法、算法、系统、分词器等;具体技术有分词词典、基于统计、情感词典、专业词典、歧义字段、相似度、特征项、未登录词、词性标注、字符串等;应用范围有机器检索、全文检索、文本挖掘、情感分析、情报工作、文本分类。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NF-κB与HMGB1阳性表达率。所有手术获得的相关标本均常规行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后制成厚度为4 μm的连续切片,检测时常规脱蜡入水,行枸缘酸盐缓冲液微波抗原修复,3%双氧水溶液对内源性酶进行灭活后滴加相应一抗,在4 ℃环境中过夜后滴加二抗,室温下孵育30 min行DAB显色,显微镜下观察显色满意后进行梯度酒精脱水并以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显微镜下NF-κB阳性为细胞质染色为棕黄色,HMGB1阳性为细胞质或细胞核染色为黄色或棕黄色,统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NF-κB与HMGB1阳性率。并统计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

一是审题意识薄弱。“重答题,轻审题”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题目只是“一扫而过”,关键词都没有标注,迅速地看了一遍题目,马上就去看诗文。比如2018 全国I 卷第15 题“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有部分考生审题时都没有关注到“最后两句”这个范围要求,在答题时进行了通篇分析。究其根本,还是考生在主观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不愿意在审题上花时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还有部分考生盲目迷信“技巧”的同学,总是“套路”先入为主,不注重分析题目。一做题,满脑子“套路”“技巧”,对题干缺乏自我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思维的对象不敢做出属于自己的判定。这些都是审题意识薄弱造成的。

二是对概念理解失当。如2018 全国I 卷第15 题“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部分考生对题干中“含义”一词理解成了回答“鉴赏艺术手法”,从而围绕鉴赏术语如“比喻”“借景抒情”“联想”“对比”等进行大篇幅的无效阐述。还有该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两句”,也就是分析最后一联,但相当多的考生没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句”和“联”这两个概念,而去分析了诗歌最后两联,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和答题篇幅。

三是未能建立起题目与考点的关联。比如2017全国I 卷第15 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中,题干要求“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很多考生无法将此与古诗阅读中“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个考点建立关联,导致答非所问。

基于以上认识,高三诗歌阅读备考复习中,其中一个重点是解决如何精准审题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审题方法,提升审题思维。

RT-PCR结果(图4)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6号化合物50 mg·L-1组Bcap-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21,p53,Bax和NF-κ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P<0.01)。

一、审准设问区间,明确基本概念

所谓设问区间,就是根据设置的问题来明确是针对全诗(词)的内容分析还是针对局部(某句、某联、某片、全诗)的内容分析。明确了这些区域信息,答题时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找准答题角度,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在诗歌阅读鉴赏题中学生常常因为概念不明确而导致在回答问题时言不及义。明确以下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让我们对问题的回答更有针对性,更加准确。古诗诗歌鉴赏设问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如:“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画面”“景象”“表达 效果”“语言特色”等,只有明确了这些基本概念术语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让我们对问题的回答更有针对性、更准确。

二、建立题干关键词与考点的关联

考试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诗歌鉴赏题的考查范围,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在考查范围之内,命题者命题就是根据这些考点来命题的。考生审读题干时,只要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在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无的放矢。但是在实际设问中,题干不会直接给出考点,我们必须通过把握题干的关键词,揣摩题干的隐性信息,从而建立起与考点的关联。如2018全国Ⅱ卷第15 题“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审题时,此题干中关键词“作用”不能简单地对接“技巧效果”,因为“酒”本身在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意象的作用必须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诗文中“酒为旗鼓”,将酒比作战场上的战旗和战鼓,其为领兵作战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再结合后句“势从天落银河倾”的句意,可以考虑“酒”对草书中的陆游起到振作士气的作用。所以此题干中的“作用”,隐含着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的考查。又如2018 北京卷第8 题“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此题审题难度较大,首先主要因为题干关键词“艺术特色”让很多考生偏向了表达技巧这个考点,其次考生未能准确理解“龙吟虎啸”与“缓和”这两个关键词。其实,审题时可知“龙吟虎啸”与“缓和”相对,再结合作者辛弃疾的诗风、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隐含的是对“语言风格”这个考点的考查。

三、运用分析法建立审题思维模式

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总结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审题方法,帮助学生运用题干分析法建立审题思维模式:每次读题干时,要注意分解、标注,划出关键词,对关键词深入分析和思考,挖掘隐性信息,建立考点观点,通过这种“划——注——挖——联”四步审题思维模式的建立,让学生明晰答题思路。以2017 全国I卷第15 题为例,演示四步审题思维模式:

流坑村承载着历史记忆,蕴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古建筑遗存,是其他古村不可替代的,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还应包括街巷空间、村落整体景观、历史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整体保护,共同促进古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建设。

再以2018 全国III 卷第15 题为例:

当然,掌握审题方法,建立审题思维模式,不是划划线、标注一下就可以实现的,思维内化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理解关键词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针对性的审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一方面,教师对古诗阅读审题问题要做到“逢评必讲”,在一次次重复强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中“重审题、慎审题、审对题”的意识。另外还要专门开展针对性的审题训练,让强化训练成为突破和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抓手。当然,盲目的训练效果是得不到保证的,关键还在于考生做了一定量的诗歌鉴赏审题训练后,学会将做过的有价值的题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规律,那么古诗阅读的审题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比如,有些同学就采取列表的形式来梳理一些题干表达隐晦性较强的题目。

原 题【2018全国I卷】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8全国Ⅱ卷】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8全国III卷】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2018北京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2017全国I卷】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山东卷】 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2016全国I卷】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全国III卷】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016年山东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2016年江苏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016年上海卷】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关键词含意作用最后两句、内容、解读艺术特色评论精妙之处艰险、却、不觉蜀道难景象、用意颈联;“弱”“昏”“健”“明”;比较感情、变化叙事、特色怎样、情感隐性信息内容、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情感含义、风格、写作背景内容、作用内容、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情感顺序手法、情感内容、手法、情感对应考点内容、情感内容内容、情感、作用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情感内容、情感形象、情感形象、情感情感技巧情感、技巧

诗歌阅读审题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熟练掌握审题方法,培养审题的良好思维,是高考诗歌阅读主观题成绩提高的重要抓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