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改变辽西局势的松锦之战:洪承畴颜面扫地,皇太极一箭双雕

 昵称413468 2019-09-22

松锦之战是怎么回事?从概念来看,这是大明与大清在辽西的最后一战。

如果大明赢了,就可以重创大清,继而使得大明在短期内不用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为清剿流寇赢得宝贵时间。

如果大清赢了,就可以完全消灭大明在辽西的防守力量,从而为占领北京进一步清除障碍。

对于大明而言,这一仗可谓事关国运,如果输了,那大明基本就凉了。

对于大清而言,这一仗也异常重要,如果输了,短期内很难有精力再组织一场大型会战,只能坐视关内风云变幻。

对于大清而言,这一仗不好打,因为锦州一线的防守异常稳固,“城墙大炮”战术也令人头疼;但对于大明而言,问题更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精锐尽出,指挥官也都是一等一的军事家,大明一方是名将洪承畴,大清一方是领袖皇太极。

大明是防守一方,如果大清围困锦州,大明救还是不救呢?虽然“城墙大炮”战术是守城利器,可久守必失,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袁崇焕时期有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虽然大明都取得了胜利,但这两场战争持续时间都不长,可见当时的大清也不太重视这两场战争。

松锦之战则完全不同,皇太极纠集重兵亲自挂帅,就是要拔掉大明嵌在辽西的钉子。再想几天几十天结束战争,基本是妄想。

如果要长期作战,那么大明就必须救援锦州。可如果大明救援锦州,很容易被大清用“围点打援”战术击垮。

最重要的是,这个开战时机对于大明过于不利: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二月,张献忠攻克襄阳;三月,洪承畴率军从北京出发;八月,明清开始决战。

在洪承畴出发之前,朝堂上还曾为是否出兵而争论不休。

反对出兵的主要观点就是:锦州一线完全没必要防守,只要着重守住山海关就行。如果把大量兵力投入锦州一线,关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谁来对付?

再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就发生过皇太极绕过山海关直扑北京城的事,如果胶着于锦州一线,焉知皇太极不会出奇兵突袭北京城,玩一次故伎重演呢?

其实还有一个不太上得了台面的理由:守卫锦州的是祖大寿,祖家在辽西的势力可谓树大根深,在当地有一大票祖姓将领,史书的说法是“族党甚强,且据锦州”。

祖大寿又与当地豪族吴家联姻,关宁军首领吴三桂是他的外甥。如果不救祖大寿,导致祖大寿降清,焉知他不会策反吴三桂?到了那时,宁远也有丢失的可能。

上述三个理由,再加上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神话,已经被吹得神乎其神,大明肯定不能做出放弃锦州一线的战略决策,所以洪承畴最终还是率军出发了。

人在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在做出让洪承畴出兵的决定之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明想要救援锦州,就要正面对抗大清,大明的军队有这种实力吗?

答案很明显:没有。

有一个现实必须正视:除非大清主动撤军,否则锦州之围根本无法解除。只有正视了这一现实,才能想明白,派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不过是添油战术而已。换言之,从洪承畴率军离开北京之日起,他的失败就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洪承畴知道这一点吗?当然知道,可他就是不说,只是埋头干活。

这并不能证明洪承畴愚忠,毕竟他后来投降了大清。洪承畴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官僚的条件反射而已。

对于官僚而言,只要能保证北京城不出事,其他地方出事,关他们什么事呢?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洪承畴虽然率军奔赴前线,却根本不想救援锦州。在他率军到达宁远之后,立刻按兵不动了。洪承畴当时有多少兵力呢?按照史料记载,洪承畴集结了八镇共十三万军队。

PS:八镇总兵分别为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和宁远总兵吴三桂。

在洪承畴看来,建奴无论做任何事,所谓的不就是利益吗?只要让他们放开手脚抢劫,抢够了就会撤军,围困北京城的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

想当初,袁崇焕驻军宁远,没有救援锦州,后金(当时还不叫大清)于二十四天后撤军,这就是所谓的“宁锦大捷”。

现在,洪承畴同样驻军宁远,同样没有救援锦州,等大清撤军之后,岂不是第二个“宁锦大捷”?这小算盘打得够响的。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洪承畴这样等上一两个月,大清随之撤军,那么洪承畴完全可以写一封漂亮的捷报送回北京城。

袁崇焕在时,我们只坚守了二十四天,造就了辉煌的“宁锦大捷”;现在我洪承畴坚守了一两个月,还把大清赶走了,岂不是可与上古名将相提并论?

可不幸的是:这一次大清玩真的了。围困锦州将近半年时间,还是没有一丝一毫要撤军的迹象。

皇太极甚至在锦州附近开始大规模屯田,目的很明显:耗死你丫的!

三月,各硕亲王济尔哈郎率军修义州城池、驻扎屯田。四月,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来里田地,皆已开垦。——《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一。

为了把锦州的围困坚持下去,太宗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实行轮班更戍,以三个月为一期,避免将士疲劳,防止滋生懈怠之心。——孙文良、李治亭·《崇德帝》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袁崇焕时代,长城以北地区还有蒙古、朝鲜和毛文龙牵制后金,所以后金不可能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坚城之下。

可在洪承畴时代,长城以北已经被大清征服,在这种背景下,皇太极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

听说你们喜欢守城?那太巧了,正好我喜欢围城,咱们来一场耐力的较量,看谁先撑不住。

此时的大清依然很弱,但在长城以北地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此时的大明依然很强,但官僚集团整天打官腔不干正事,李自成和张献忠节节进逼,该死的天灾也没有缓解的迹象。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大明有资格跟大清打消耗战吗?肯定是没有的。

祖大寿频繁求救:洪承畴你这个王八旦,我守不住了,你再不出兵我就投降!大明中央政府频繁催促:洪承畴你这个胆小鬼,国家没钱了,你再不出兵我就断后勤!

乐呵呵地率军救援锦州,本以为是复制“宁锦大捷”的辉煌。可现在看来,似乎不是复制“宁锦大捷”,而是要与大清硬碰硬啊!

此刻的洪承畴有什么想法?洪承畴也很郁闷啊!

如果洪承畴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就应该及时撤军。锦州丢失、祖大寿投降、甚至吴三桂投降,这些可能到来的连锁反应确实很致命,但洪承畴至少能为大明保留一丝元气。

可洪承畴没有这个担当,他很明白一个事实:如果自己一仗不打就撤军,回去肯定是难逃一死。

虽然崇祯皇帝和官僚集团都明白:打是肯定打不过大清的,但如此窝囊的行为,必然要有替罪羊。谁是替罪羊?谁下令撤军谁就是替罪羊!

在万般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硬着头皮与大清过招。结果呢?战争还没有真正打响,洪承畴集结的八镇总兵就逃了六镇,剩余两镇总兵随洪承畴撤到附近的孤城里困守。

逃跑的六镇军队没有好下场,他们被大清趁乱重创。洪承畴和剩余两镇总兵也没有好下场,在一片孤寂与绝望之中,洪承畴突围失败被俘。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大明军队战死五万多人,大明在辽西的防御体系几乎全面崩溃,仅剩吴三桂在苦苦挣扎。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

在这场战争中,大明损失惨重。大清的损失呢?也不小,但对于皇太极而言,肯定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是胜利者。

最重要的是:皇太极借着战争的机会,进一步排除异己,继续稳固自己的权势。

皇太极最初命令多尔衮围困锦州,同时要求多尔衮断绝锦州与外界的联系,这怎么可能做到呢?祖大寿是当地的地头蛇,如果他想与外界联系,是谁也没办法阻止的。

可皇太极不管这么多,直接以“不能防塞之罪”为由,撤了多尔衮的职,同时降爵为郡王,罚款夺户口,可谓一狠到底。

与多尔衮一起受罚的还有豪格、阿巴泰和杜度,不过这几位更多的是“赔罚”,受处分最严重的还是多尔衮。

由于在这场战争中,朝鲜也派兵相助大清,所以皇太极同时还打着朝鲜军队的主意。按照朝鲜人自己的说法是:皇太极强迫他们参与围困锦州,还要求他们去开大炮。

炮兵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唯一能威胁到城墙的力量,也是最苦最累的岗位。很多朝鲜士兵吃不好、睡不好,因此病死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