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到底是“纯阳之体”还是“稚阴稚阳”之体?

 谷山居士 2019-09-22

近读《名老中医之路》之《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颇有感触。

徐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弱冠之年即悬壶问世,以善治小儿病名扬沪滨。但徐先生在行医之初,也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以及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所以治疗用药方面,是按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为准则的,是一个典型的走“温病派”之路的医生,用药多以清热滋阴之类的为主。

但后来,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插曲,让徐先生“改弦易辙”,从“温病派”走向“扶阳派”之路,从以清热滋阴为主转为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回归了《伤寒论》经方理路。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徐先生爱子伯远,正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年夏季,患了“伤寒病”。徐先生亲自诊治,但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全家十分焦急,徐先生亦感棘手。

当时,家属及亲朋好友向徐先生建议,何不请其道友祝味萄先生会诊一决?

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

又逾日,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至此,徐先生乃请祝来家诊视,但没抱多大希望。

祝师一来,诊毕处方,果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

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全家无不欣喜自慰。

徐夫人即至徐先生寝室,敲门报喜。当徐先生听到门声时,即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

但一开门,见其老伴脸带春风,喜形于色,并告以病已好转,始知并非自己之所逆料。乃同往病室,细审病情,与昨日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再回顾榻旁,祝老鼻息浓浓,安入梦乡。虽由衷感激,亦不敢扰其清梦。于是含笑回房,加高其枕,坦然无忧地睡其大觉。

徐先生在其孩子完全恢复健康后,百感丛生,谓其家属曰:“速将我‘儿科专家’的招牌拿下来,我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里够得上这个‘儿科专家’的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学成后再开业行医不迟。”意颇坚决,竟亲自登门执弟子礼。

祝老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我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片面之见,兄之治学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将何辞以对?若对我祝附子有兴趣的话,今后将与兄切磋,相互取长补短。今如此称颂,则将置我于何地耶!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长后学医,吾必厥尽绵薄,誓不负老兄之厚望也。”

后徐之二子伯远、仲才果随祝味菊学医。徐先生自此也一改故辙,由主“清”到主“温”,成为温阳派,“遂有祝派之称”。

从这个故事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正如此,在中医理路上,也存在“主清”与“主温”的争论。这争论的背后,根源在于对人体阴阳二气认识的差别。

就以小儿为例。当今医生,一见小儿感冒发烧,动不动就是输液、打针,或者清热、滋阴,凉寒苦寒药迭进。把一个小感冒搞成重证。

关于小儿机体特点,历来就有两种不同认识。

《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序言》也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又强调了“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之说。据此认识,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宜用清凉力避温阳药物。

但亦有不少儿科学者,对纯阳之体的学说抱有相反的观点。如《保赤存真》的作者余梦塘云:“真阴有虚,真阳岂有无虚……此又不可徒执纯阳之论也。”

罗整齐在其《鲆溪医论选》中论及小儿机体特点时也说:“小儿年幼,阴气未充,故曰纯阳,原非阳气之有余也,特稚阳耳!稚阳之阳,其阳几何?”他们在治疗上主张以扶阳为主,称为温阳学派。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形成了儿科领域中“以清为主”和“以温为主”的两大学派,至今在儿科领域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那么,经此变故的徐先生是如何认识小儿机体的呢?

徐先生从小儿机体“肉脆、血少、气弱”的生理特点出发,认为“阴属稚阴,阳为稚阳”,而决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之体”,所以他在立论上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他非常欣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述,以及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提出的“阳化气,阴成形”、“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热为阳,寒为阴……热能生物”、“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的观点。

对这些观点,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而在儿科中尤为重要。

在治疗方法上,他推崇陈复正“圣人则扶阳抑阴”之论,主张治小儿疾病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所以,他在临床上善用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之阳,以及潜阳育阴等治则;在用药配伍中,灵活全面,尤擅于各法之间和各药之间的联系,对于温与清的结合、剂量轻重尺度等,莫不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从以上论述来看,小儿并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之体”,而是阴阳二气还很稚弱的“稚阴稚阳”之体。因此,在治小儿病时,一定要从“稚阴稚阳”之体这一基本属性出发,用药要“热则清之,寒则温之”,不能一概清热滋阴,方不失中医辩证论治之妙!

以下是徐先生用药的一些心得,对初涉中医者也别具启发意义,特摘录如下:

例如他对桂枝的应用,解肌透表必加生姜,有汗发热均伍芍药,无汗表实伍麻黄,项强伍葛根,太少合病用柴胡,清心泻火合黄连,烦渴除热加石膏,肺热、肠热合黄芩,里实腹痛合大黄,与附同用以温阳,与参、芪同用以益气,与甘、枣同用以补心脾,与饴糖同用以建中,与苓、术同用以利水,与五味于同用以纳气,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潜阳镇惊。且常喜与磁石共投,加强其潜阳宁心的协同作用。他还常使用羌活与桂枝合伍,对风寒入络,头身体痛之寒痹证,效果卓著。

他对麻黄的应用尤多,凡有肺经见证者多用之。认为麻黄作用在于开肺气之闭郁,故喘咳之属实者,佐杏仁以化痰,虽无表证,均可用之,反之,表实无汗而无喘咳者,却并不采用麻黄,因麻黄之发汗解表,需赖桂枝之行血和营,若徒恃麻黄之发汗解表则无益也。

五味中医 五脏六腑保养 煴煴养生灸 小程序

以小青龙汤为例,外感风寒、内挟水气者固必用,虽无表证而见喘咳者亦常用,随证加减,尤为灵活。如无汗表实者,用生麻黄去芍药,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黄,但喘咳不发热者用蜜炙麻黄,并去桂枝、芍药;表解但咳不喘者并去麻黄、桂枝。

治咳嗽时用五味子,取其五味俱备,非只酸收纳气而已。新咳、暴咳喜用干姜散寒,不宜见咳治咳;久咳不止,则重用五味子;若咳不畅快者,乃邪恋肺经,五味于则在禁用之列。痰多加白芥子;顽痰喘咳,历久不化者加竹节、白附。

徐先生在临证之暇常谆谆教诲门人,药不论寒温,要在审辨证情,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桂、麻、附于等虽性温力猛,易以化热助火,亡阴劫液,但使用确当,能收奇效。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

关键在于用之得当与否,世无明知温热偏胜而妄施温药者。若确系风寒表证,因其壮热而不敢及时投以辛温发散,反以轻清宣透或苦寒抑热,则难免贻误病情。殊不知发热者乃正邪相争之反映,邪气盛,正气尚旺,则发热愈壮,如能及时应用麻、桂,使寒邪得以外拗,不使病邪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祛其邪,亦即扶其正也。徐老的教导对我们过去畏麻、桂等辛温药如蛇蝎的疑窦,豁然如释。

文源/小儿论坛 

【每日灸一灸】腰肌劳损的艾灸调理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