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9-25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行笔研究之三

两大派系

书法从清末阮元提倡碑学开始,经过包世臣的鼓吹到康有为的弘扬,三千年书法史被划分成了两大阵营,北碑跟南帖,或者叫碑学跟帖学。

帖学以二王为宗,包括此后的所有名家墨迹,也包括唐楷。它们的整体特征是,夸大或者说注意笔画的两端,强调上下笔画之间的牵连,行笔遒美流畅,结体灵动秀雅,整体笔意连绵,气息通畅。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碑学主要指汉魏六朝的各种碑版,像《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瘗鹤铭》、《石门铭》、《石门颂》等一系列著名碑刻,它们的笔画有方有圆,但整体特点是结体宽博,雄强朴厚,笔画跌宕,大开大合。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活用提按

上一讲讲了不同的行笔方法,据此大家明白,不同的行笔方法会形成不同的笔画效果,碑学跟帖学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是行笔方式的不同。

提到行笔,首先涉及的是粗细变化跟快慢变化,如果一个笔画粗细一致,匀速到底,它不是书法,是美术字,书法的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画的丰富变化,其中包括粗细转化和节奏快慢。

书法当中笔画的粗细变化,主要是由提按来解决,即粗的地方把笔压下去,细的地方把笔提起来,我在这里讲提按,不是老生常谈,是想解决几个特殊的笔画现象。主要想说一下颜真卿楷书中两个笔画,一个是缺一块的中竖,一个是缺一块的长捺。

颜真卿的这个竖是怎么写出来?其实是提笔的结果,我们虽然称笔画为线条,但它是有面积的,不是一个不能变动的等粗线。正因为它有面积,它可以随意粗细变化,才会有丰富多彩的线条形态。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比如这个竖,行笔到缺一块的地方,把笔提起来一点,不用离开纸面,左边我不走了,就让它那个样子,我把笔顺着右边那条线写下去就可以了。

同理,高跟鞋一样的捺角也是一样,把笔顿下去到了要出锋的地方,把笔抬起来,下面不写了,我顺着上边那条线出锋,这样这个笔画的效果就出来了。

碑帖行笔差异及技法

因为这个地方涉及行笔问题,顺便交代一下,下面进入正题,说说碑帖行笔的差异。

帖学笔画,强调两端,既起笔跟收笔,中间行笔直过,流畅快捷,一般没有特殊的动作,只是顺势进行提按,起到调节粗细变化的作用。因此写出来的笔画,光洁流畅,劲健遒美,以速度取胜,越是高质量的线条,越灵活飞动。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碑学恰恰与此相反,它不太注重两端的变化,笔画之间也不勾结连环,映带呼应,可以说一笔就是一笔,但是它讲究中段的质感,讲究行笔。他的浑厚苍劲,气势雄强,主要取决于行笔。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如何才能写出这种苍茫的线条?行笔取涩势即可。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顶峰逆行,既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起笔后不能顺势平拖直过,而是笔毫倒过来推着笔毛行走,这时笔毛已全部打开,死死的咬住纸面,且行进中阻力增大后,边上的副毫会自然溢出,写出来的线条,就会两边毛糙,中段坚实,苍茫浑厚,如万岁枯藤。

还有一种写法是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边提边按,节节涩行。也可以叫积点成线,书写的要点在于要力贯笔端,不能聚墨成形。

这个写法用好了笔画效果质感强烈,有碑刻年丰日久的剥蚀感,用不好就成了毛病,显得十分刻意作做。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善用此法,历史上用此法而毛病丛生的也代不乏人。初学者一定慎用。

碑学苍劲,帖学遒美,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行笔方法的不同!

行文至此,关于行笔的问题基本上就算讲完了,下一讲说说收笔,收笔其实比起笔还要重要,一是它的形态多样,二是它直接开启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今天就到这里,下次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