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之养生精华

 小紫金葫芦 2019-09-26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养生学、健康学、修炼学、医学的千古真言。人体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的机体,一个自我调控系统;使这个自我调节系统充分发挥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所需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心态的平和。“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千万不要把这段文字看成神话。婴儿之天真与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

  一 华夏十大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就是这部《黄帝内经》,两千多年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传统医学的精英: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华夏十大名医,都是《黄帝内经》哺育出来的人物。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包含了《内经》的全部理论技术体系,《灵枢》是《素问》中针灸内容的延伸与更专业化。我们对《黄帝内经》的破译主要以《素问》为主,偶尔会顾及《灵枢》。我们将顺序对全书做出再发现。而后,在顺序扫描《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加以提纲挈领的总结。

 二 长寿养生箴言 

打开《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我们从第一段文字读起: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慧敏),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保持)满(精神饱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之所以引用这段开篇之语,就是为了让朋友们感觉一下历史上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可能性。无论是著作者的借古人言说也好,还是确实记录着黄帝曾经有过的作为也好,我们都能从中朦朦胧胧地感到一点历史的真实气氛。

无论是哪种供想象的扑朔迷离的气氛,出发点都极为真实。也就是说,无论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背景,或者把它当做黄帝时期也罢,当文中对话讲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长寿概念,和现代文明如此发展的当代,居然完全一样。在现代,度百岁而去既是可能的,又是难得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黄帝内经》的准确分寸。

按一般的历史常识,人类在两千多年前,或者更久远的黄帝时代,平均寿命应该远远低于现代。《黄帝内经》所讲的长寿、非长寿的概念在今天如此恰如其分,透射着医学、健康学的先见之明。

在这段话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已经非常到位地概括了养生学的法则。

让我们翻过去,进入更加精湛的论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话可以说是养生学、健康学、修炼学、医学的千古真言。

造成人体疾病的是“虚邪贼风”。健康的最起码条件,要对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修炼状态,一种对生活持超越感、超脱感的豁达开朗状态,放下执著、心平气和的状态。只要在这种状态中,生命真气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永远跟随身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的机体,一个自我调控系统。使这个自我调节系统充分发挥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所需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心态的平和,就是恬淡虚无的生活状态。而这种透彻平和的生活状态又和中国气功学中修炼的高级境界融会贯通,光明四射,普照四方。

探究《黄帝内经》,最重要的是用《黄帝内经》的智慧来探究《黄帝内经》的智慧,用《黄帝内经》的境界来探索《黄帝内经》的境界。我们走进《黄帝内经》去把握这个世界,是走入一个养生、修炼、行医、观察天地宇宙、体验天地宇宙的世界之中去领会《黄帝内经》,而不是雾中看花,纸上谈兵。

我们要使整个考察过程和《黄帝内经》的作者,和《黄帝内经》的智慧融为一体。不是浮在字句上研读字句,而是透过字句全息地感觉《黄帝内经》的所有体验,与黄帝、歧伯,与书的作者融会在一起,像他们一样触摸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感觉这个世界,调整这个世界,料理这个世界,包括调整、料理自己的身心。

我们现在就应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当我们进入这种状态,漾出一点平和的微笑时,就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当我们在生活的意义上精神不涣散,集中在自我意识中,我们就有一种健康状态,就有一种对虚邪贼风和一切疾病因素侵入的防卫状态。如果生活中的精神集中进入气功修炼的境界,那就通过观想,通过诚静相求、精神内守,更加完整,周全,彻底。

这时,高度的“神体合一”,高度的“神守舍”,是对“恬淡虚无”状态的更积极、更修炼技术化的注释。这时,“真气从之”将更加盎盎然然,“病安从来”是自然而然的。

正是通过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二十四个字的心领神会,而不是咬文嚼字,我们就可能从一开始进入《黄帝内经》的境界。

希望大家中断那种从逻辑到逻辑的阅读方法,要直接进入体验,直接进入境界,直接进入《黄帝内经》的思维体系。

古人用手指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不要停留在他的手势上,而是要通过他的手势看到月亮的本来面貌。所有的文字都是那个手势,我们则要直接看到月亮,观察月亮,体验月亮的光辉、色泽与温度的全部信息。这样,我们就慢慢进入感觉了。

这样,我们就会接着读到《黄帝内经》中对女人、男人从小到大,到老,到死,对生命力不同阶段的精确描述。包括什么时候长发,长齿,女孩什么时候来月经,男孩什么时候排精,非常生理学化,医学化。它在描述人从出生到幼年、到长大成人、到衰亡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应当引起注意,那就是《黄帝内经》也是后来整个中华传统医学中“肾”的概念,“肾气”的概念: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当它用这段文字总结人的年老与衰亡时,对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是用肾的概念、肾气的概念最终体现的。

在这里,“肾”不仅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那个肾,以及肾在泌尿系统中的功能,它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功能,性的功能,还包括综合整个生命力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讲,肾气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是对中医学意义上肾的重要性的一种概括。

千万不要被现代解剖学意义上肾的概念所干扰,而要直接根据《黄帝内经》对肾及肾气这个概念的各种使用来把握中华传统医学中肾、肾气这些概念丰富的含义。在《黄帝内经》中我们还会看到,对五脏六腑,如心、肝、脾、肺概念的运用,同这里的肾一样,都有中医学特有的含义,它既是器官的,又是功能的,既有某种解剖学上的意义,又有超解剖学的意义。

我们要直接看到古人手指的那个月亮。

往下我们将读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千万不要把这些文字看成莫须有的神话。我们先不去考证有无文字上所描写的“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要直接进入的是这四段文字中所概括的古代修炼者的境界与奥秘。

这个境界就是《黄帝内经》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探索《黄帝内经》不时去体验、设法进入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看待《黄帝内经》,就可能一通百通。不在这个境界中,或仰视《黄帝内经》,或遥看《黄帝内经》,都会如隔烟雾,不得其理。

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贤人者,四种不同的修炼境界,四种不同的把握生命的境界。我们不妨将其简化,集中考察与领会真人、至人这两种最高层次的修炼者的状态。

先看“至人”的状态:“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形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淳德全道”,就是要掌握完整、周全、淳淳然的道与德。对天下大道、大德而言,要完整把握,处于圆融的大境界。仅从最狭隘的道德意义讲,做一个道德完善之人(这是最起码的),心态才能平和。“和于阴阳”,就是人的阴阳调和,大自然的阴阳也调和。我们要与天地自然、万物的阴阳处于相合的状态之中。“去世离俗”,对现实生活有一种超越的距离感。“积精全神”,就是在整个修炼状态中,更扩大讲,在整个人生状态中,一天二十四小时聚精而会神,没有精神涣散之处,没有精神耗散之处,观想和想象自然,游曳于天地之间,超越常规的感觉、视听,达到四面八方。这就达到了“至人”的状态。

再提高,从“淳德全道”,就进入了“提挈天地”的“真人”状态。“提挈天地”,这是一种自然观意义上的气魄,是一种宇宙观意义上的气魄,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气魄,还是气功修炼这个特殊意义上的境界。真是境界大,世界小。提地挈天,通天达地,天地在自身的掌握之中,不是“和于阴阳”,而是高于这个境界,达到“把握阴阳”。不光是适应天地阴阳,还善于调动它,调整它,将阴阳把握在手中。

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积精全神,而是呼吸精气,从宇宙、天地、自然中吸取生命的灵气、精气,采纳广大天地间的精微物质,进入独立守神的状态。独立于天地之间,视万物而不见,乃至视天地也不见,独立守神,我神即是一切,全身的躯体肌肉与神合为一体,神体合一,无分别。

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还不是文字的意义上)进入并领会整体的阴阳,宇宙的阴阳。

这里,特别要讲到“天真”二字的含义。天,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真人之真,真气之真,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天真的含义非常广大。天地之真,先天之真,要体会“天真”二字了不起的意义,几千年直到现在,天真这个词还在被人类所运用。

我们会讲,这个孩子真天真,这个婴儿真天真。这时要稍微联想一下,就会在太阳光下的草地上爬着玩皮球的天真幼儿、婴儿那神态表情中领会到与上古天真的相通之处。幼儿、婴儿的天真就是生命之初的天真,就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就是无邪,就是无牵挂,就是无忧无虑,就是不被任何信息所污染,不被任何信息所纠缠,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独立地、不知自己神体有分别地、肌肉若一地玩耍。

婴儿之天真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

要体会天真的境界,善于从同一词汇的不同运用中看到其中相通的奥妙。由此受到启发,我们要进入真正的高境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理道法,不是医学常识地进入这些描述,而是进入真人、至人的境界,进入《黄帝内经》的思维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