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佛教中的伦理体系

 楠川慧子 2019-09-27

小编说:华人社会有一套伦理体系,君子会以道德规范自己,来协助维护社会的稳定;在佛教体系里你可能会听到:“出家人为上”的说法,这里的“上”不应该被理解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借用“辈分伦理”更为贴切;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敬重,是因为他们传承到的是佛陀制定的戒律和法的智慧。

— 审法尊者开示 —

伦理,在华人生活中,通常以辈份年岁为尺,表现为长幼有序,敬老慈幼,言语谈话间,晚辈对长辈也会特别使用“敬语”以示尊重;比如,探望一位长辈,同时想问候这位长辈的父亲,你会这样问:令尊近日可好?而不会说:你爸最近咋样?一个人使用敬语,尊重辈分伦理观念,我们通常会说他是有道德的人。

◆ ◆ ◆  ◆ ◆

那么在佛教伦理体系中,在家的母亲,与出家的儿子相遇,谁接受顶礼?

其实,在佛教的体系中也讲伦理,但与世间不同的是,不依据年岁的长幼,而是以受戒范围、受戒年限为依据,具体来说:

-持戒数目多者,接受礼敬;

-相同持戒数目,年限(戒腊)长者,接受礼敬;

比如,受十戒的沙弥礼敬受百戒的比丘尊者;在同受百戒的比丘僧团中,一位比丘尊者会敬称受戒年限长的,也就是上腊者为尊者(Bhante/Seniors),称呼受戒年限相仿或较短者,也就是下腊者为贤友(Avuso/Junior)或直接按后者的名字称呼。

在巴利藏《中部经》第140经,佛陀为一位叫弗加沙的年轻人讲经之后,这位年轻人才意识到:原来同他讲话的就是佛陀本人。他马上站了起来,走到佛祖跟前,拜倒在世尊足下,向世尊请求原谅。他因为不知情竟把世尊叫做贤友(avuso)。(小编注1)

(小编注1: avuso意思是朋友,在平辈中也是一项尊称。但是比库从不用此称呼世尊,而用bhante 一词,意思接近“尊者”或“师父”,此字亦有尊敬者/上位者/前辈,为敬语之意)

按照佛教伦理,如果儿子已经出家,即使是做沙弥,身为在家居士的母亲,仍应顶礼出家受十戒的儿子。

证果的居士,与凡夫比丘尊者相遇,谁接受顶礼?

佛陀曾说,“法为人间最上”,如果一位证果的居士,与凡夫比丘尊者相遇,谁接受顶礼?这个是弥兰王曾向龙军尊者请教的问题,在《弥兰王问经》中,龙军尊者如此回答:

“若一位证预流果的优婆塞居士已关闭恶趣、已得正见及善知教义,也仍然要向凡夫比丘或沙弥起立礼敬。但于此有一理由。何以如是?大王,有沙门之所作沙门二十法及两个表相。

何者为沙门之所作沙门二十法及两个表相?因彼者,沙门值得起立、礼敬、尊重及敬仰?

彼即:最优自摄,最上自制,正行、安住、摄身口意、摄制六根、忍辱、温顺、行于岑寂、爱孤寂、宴默、畏罪、精进、不放逸、奉行学处、讽诵、问讯、喜好戒律、无欲、完成学处、著袈裟,光头。──大王,此即为沙门之所作沙门二十法及两个表相。

比丘。以行持此诸功德而生活。彼于诸法完满,圆满完成及具足后至于无学地内,彼至于阿罗汉地,彼至于上生活;因彼去阿罗汉位甚近,一位证预流果之优婆塞居士向凡夫比丘起立礼敬实是应该。”(小编注2)

小编注2:摘自《弥兰王问经》第四章难闻第三品之第一最上法

如果证初果的居士证取阿罗汉果,那么对于这位居士,只有两种可能:

  • 1. 当日就入涅槃;

  • 2. 随即出家现比丘相。

因为“出家是不动、伟大、崇高,此即是比丘地。”

◆ ◆ ◆  ◆ ◆

佛教伦理,在家居士要留意的地方

戒律在英文中被翻译为“virtue”,可理解为道德之意。

按照佛教伦理,受持戒律数目较多的居士,抑或者说较高道德者,便有类似“长辈”的身份,居士之间的谈话言语需要留意;

比如,「早证涅槃」一语,不适合低道德者(持五戒者)向受持多道德者(持八戒者)说出;居士也不适合对出家者敬言。

◆ ◆ ◆  ◆ ◆

没有犯戒,但违犯道德,仍有业力

戒律可理解为道德,做了不该做的事,是违犯明文所定的戒律(道德),这是通常理解的犯戒;

但是,应该做的却没做到,这同样也违犯了戒律(道德)。

比如,挂单入住寺院,未打扫自己的寮房便告辞离去;见人出车祸,却冷眼旁观,未帮忙叫救伤车,虽然没有去做伤害生命的事,却也没有履行可以做到的护生之责。

值得留意的是,有时所做的事虽没有违犯明文所定的戒律,但违犯道德,依旧会有业力。

佛陀说:“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人,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戚,以业为依靠。”

当一位母亲顶礼已经出家的孩子,礼敬的是披在他身上代表佛陀的袈裟,顶礼的是佛陀以及佛陀的僧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