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炙)、泽泻 方义:本方取茯苓淡渗利水,且有健脾宁心之用;桂枝温阳降冲,以消阴璐;白术协茯苓以利水湿;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镇水;加泽泻一味.以治头目之眩冒。 按:“水眩”一证,除头目眩晕外,往往出现鼻塞不闻香臭,或耳聋、耳鸣;或视力降低;或咽喉梗塞,凡此清窍诸般疾患,皆因水寒上冒为患,皆用此方治疗则愈。 (三)水咳 证候表现:咳嗽多唾,痰色稀白,落地成水,或亮如蛋清,触舌而凉,因痰多而咳,故伴有短气不欲饮苓证。其脉弦,舌苔白,证候分析:水寒之邪射肺,肺气失于宣降,津液不化,聚而为寒痰冷饮,使肺气受阻,逆而为咳。寒饮内伏,阳气不煦,故其人不欲饮。脉弦苔白,则知其为“水咳” 治法:温肺气散水寒 方药:小青龙汤 桂枝、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炙)、白芍 方义:桂枝、麻黄、细辛以散寒饮之邪;干姜温肺行津,半夏涤痰化饮。药味过于辛散、恐拔下焦肾根,故加五味敛肺气以滋肾水;芍药滋荣以防劫阴;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和诸药。 (四)水逆 证候表现:小便不利、口中烦渴,喜饮水、惟水入则吐、吐后又渴,证名“水逆”脉弦、舌质淡,苔水滑。 证候分析:此证为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行津液,故小便不利,口中烦渴而欲饮。然饮入之水,旋又停蓄于下.仍不能化为津液,以致水停较重,而上干胃腑,使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因此,水入则吐,仲景称为“水逆”。此证饮水而渴不解,虽呕吐而水饮不去,询为水证中之重者。 治法:通阳利水,降逆止吐 方药:五苓散 方义:见前。 (五)水渴 证候表现:患者烦渴能饮、饮后又渴、证象“消渴”,惟小便不利、舌淡或胖,苔则水滑,而不相同。 证候分析:水蓄膀胱,津液不化,故小便不利,而口渴饮水。此证非热非燥,实因水聚津凝,所以称为“水渴”。观其舌脉反映,则辨知水蓄,而无复可疑。 治法:通阳气、利小便、行津液 方药:五苓散 方义:见前 (六)水悸 “水悸”之证,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上焦悸: 证候表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因而心悸不安,筑筑惕惕,悸动不休。脉弦、或动而中止,舌质淡,苔水滑。 证候分析:水气凌心,自下而上,始于胃而冲于心,故先见“心下逆满”,继之则心阳受窘,怯而作悸。其脉弦,弦主水饮;或动而中止为结,乃心悸之时,心律失常的反映。 治法:温补心阳、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义:见前 中焦悸: 证候表现:心下、当胃上院之处,悸动不安,以手推按,则水声流流,叫“振水音”,有诊断意义。或兼见心下痞满苓证。脉弦而苔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