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分析:水蓄中焦,内停于胃,气与水搏,故心下作悸,而或痞满。脉舌之诊,反映水证。 治法:通阳利水,健胃散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炙) 方义:茯苓利水消阴,桂枝通阳益气,生姜健胃散饮,甘草和中扶虚。 下焦悸: 证候表现:小便不利、脐下作悸,或者气从脐下上奔于胸,使人憋闷呼吸困难、精神紧张,而有恐怖之感。脉弦而舌苔水滑。 证候分析: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水在下与气相搏,则脐下作悸.若水气上冲,则水气冲胸;阴来搏阳,故心神恐怖、呼吸困难、而憋闷难堪。 治法: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枣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炙)、大枣 方义: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大枣。原方剂量比苓桂术甘汤为重。去白术者,恐其塞滞以碍气;加大枣者,恐袂苓渗利伤津而劫阴,况大枣补脾益气,亦势在必用。用此方时,应用“甘澜水”煮药为得法。 (七)水痞 证候表现:患者小便不利,口燥而渴,心下痞满,脉弦而苔水滑。 证候分析:心下痞,多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本证心下痞,而小便不利,兼见口中燥渴、舌苔水滑苓特点,故可诊断为“水痞’,。而非其它。 治法:通阳利水,行气消痞 方药:五苓散加生姜、枳实 方义:用五苓散通阳利小便、以驱水邪;加枳实、生姜以消心下之痞。 按:原方为五苓散而无枳实、生姜,余在临床用之有效,故录之以供参考。 (八)水泻 证候表现:大便泻下如水,而小便反不利,肠鸣而腹不痛,口渴欲饮,饮后则泻,泻而复渴,为本证之特点,其舌苔白腻,而脉弦细。证候分析:此证水湿内盛,脾不运输,以致清浊失判.而水走大肠,水谷不别,津液不化,清阳不升,故口渴欲饮,饮而又泻。 治法:健脾渗湿、利永分清 方药:苍术五苓散即五苓散原方加一味苍术,以增强操湿利水的功效。 (九)水秘 证候表现: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坚如羊屎。口中干渴,小便短少不利,下肢浮肿,自觉有气从心下上冲,心悸头晕,脚满气短。舌肥胖而淡嫩,苔则水滑,脉弦而沉。 证候分析:此证与“水泻”证,乃是一个问题,而有两种情况出现。“水秘”、乃水不化津,津不滋润,而似胃肠干澡之证。观其小便短少不利,下肢浮肿,口中干渴之象,宛如“水证”无疑。何况仍有水气上冲诸证,以及舌胖苔水脉沉,故知其便秘,是水而非燥。 治法:温通阳气、利水行津 方药: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交替服用,以埃小便通利,则大便自通,其它诸证,亦迎刃而解。 (十)水厥 证候表现:心下悸动,或见痞满,手足厥冷,抚之不温。脉弦而苔白滑。 证候分析:此证水寒在胃,心下悸动,属于茯苓甘草汤证。若胃中水寒甚者,阻遏胃院阳气,不能达于手足,则见手足厥冷之证。因水成厥,故名“水厥,,o 治法:温散胃中水饮,以达阳气之结 方药:茯苓甘草汤加枳实,健胃消饮、通阳理气,则厥回肢温。 按:如果此证而挟有阳虚之机的,则水去饮消之后,续以补阳消阴之品,方能根愈。 三、结语 水阴邪也,变化多端、浩浩莫御,故临床多见。本文爱列十种“水证”,亦一隅三反、触类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