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水证论(四)

 AB向往神鹰 2018-03-27

上期水证论之水证分型论述了水痫、水眩、水咳和水逆证治,本期介绍水渴、水悸、水痞、水泻、水秘、水厥和水郁发热的治疗。

5.水渴

临床常见:患者烦渴能饮,饮后又渴,证象“消渴”,惟小便不利,舌淡或胖,苔则水滑而不相同。

证候分析:水蓄膀胱,津液不化,故小便不利,而口渴饮水。此证非热非燥,实因水聚津凝,所以称为“水渴”。观其脉舌反映,则辨为水蓄而无复可疑。

方用:五苓散,通阳化津以止渴。


6.水悸   

 “水悸”有上、中、下之分:

上焦悸:患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因而心悸不安,脉弦,或动而中止,舌质淡,苔水滑。

证候分析:水气凌心,自下而上,始于胃而凌于心,心阳受窘,怯而作悸。其脉弦主水饮,或动而中止为结、为代,乃是心悸导致心律失常。

治法:温补心阳,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

中焦悸:心下,当胃上脘之处,悸动不安,以手推按,则水声漉漉,叫“振水音”,有诊断意义。或并见心下痞满等证,脉弦而苔白。

治法:通阳利水,健胃散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组成:茯苓、桂枝、生姜、炙甘草。


下焦悸:小便不利,脐下作悸,或者气从脐下上奔于胸,使人憋闷,呼吸困难,精神紧张,而生恐怖欲死之想,脉弦而舌苔水滑。

证候分析: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水在下与气相搏,则脐下作悸;若水气上冲,则水气冲胸,阴来搏阳,故心神恐怖,呼吸困难,而憋闷难堪。

治法:利水降冲。

方药:苓桂枣甘汤。组成:茯苓、桂枝、炙甘草、大枣。


7.水痞

临床常见:小便不利,口燥而渴,心下痞满,脉弦而苔水滑。

证候分析:心下痞病机多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本证心下痞,而小便不利,兼见口中燥渴,舌苔水滑等特点,故可诊断为“水痞”而非其它。

治法:通阳利水,行气消痞。

方药:五苓散加生姜、枳实。

 :仲景原方为五苓散而无它药。余在临床加枳实、生姜甚效,录之以供参考。


8.水泻

临床常见:大便泻下如水,而小便反短少不利,肠鸣而腹不痛,口渴时欲饮水,饮后则泻,泻而复饮,为本证之特点,其舌苔水滑,而脉弦细。

证候分析:此证水湿内盛,脾不运输,以致清浊失判,而水走大肠,水谷不别,津液不化,清阳不升,故口渴欲饮,饮而又泻。

治法:健脾渗湿,利水分清。

方药:苍术五苓散,即五苓散原方加一味苍术,以增强利水燥湿的功效。


9.水秘

临床常见: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坚如羊屎。口中干燥,小便短少不利,下肢浮肿,自觉有气从心下上冲,心悸头晕,胸满气短,舌肥胖而淡嫩,苔则水滑,脉弦而沉。

证候分析:此证与“水泻”证乃是一个问题而有两种情况出现。“水秘”,乃水不化津,液不滋润,而使胃肠干燥,大便秘结不下。观其小便短少不利,下肢浮肿,口中干渴,宛如“水证”无疑。何况又有水气上冲佐证,以及舌胖、苔水滑、脉沉主证,故知其便秘是水不化津,而非燥热耗阴之证。

治法:温通阳气,利水行津。

方药: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交替服用,以俟小便通利,则大便自通,其它诸证,亦迎刃而解。

:利小便以实大便,此法人多能识,而利小便以利大便秘结,此中微奥,不可不知。


10.水厥

临床常见:心下悸动,或见痞满,手足厥冷,抚之不温,脉弦而苔水滑。

证候分析:此证水寒在胃,心下悸动,属于茯苓甘草汤证。若胃中水寒甚者,阻遏胃脘之阳气,不能达于手足,则见手足厥冷之证。因水而成厥,故名“水厥”。

治法:温散胃中水饮,以达阳气顺接。

方药:茯苓甘草汤加枳实,消饮散结,通阳理气,则厥回肢温。

:如果此证挟有阳虚之机,待水去饮消之后,续以补阳之品为善。


11.水郁发热

《伤寒论》第28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乃是仲景特为治疗“水郁发热”之证而设的。

证候分析:本病外证有“头项微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之象,在内则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之反映。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一证。因为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则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法:此证在治疗时,如果抓不住“小便不利”的根本问题,妄用汗下,必徒劳无功。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又叫苓芍术甘汤,后文有专述)。


总之,本文集《伤寒》、《金匮》之大旨,取法仲景,参之已意,繁述于此,以期有益于同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