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心得

 GXF360 2019-09-28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是中华几千文化精华所在,蕴含我们民族的思想、民族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一代一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更是华夏灿烂文明的根本。

作为一名长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断地传播下去,让一篇篇优美的散文、韵律和谐的诗词、辞章华丽的骈文,充斥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多姿多彩的生命里增添一些传统文化的气息。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高中数学的开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选取了本市4所高中的8位老师的“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这一节课进行了调研(本市共有高中6所,本次调研选取了生源排名1、2、3、6的4所高中,其中3所省四星级高中,1所省三星级高中),8位教师中有3位9年教龄,2位12年教龄,1位15年教龄,2位19年教龄,其中县市级“教学能手”以上专业荣誉称号的教师有3位.虽然课堂调研都提前告知了上课教师,但课堂教学状况实感有待商榷.

我们的先辈曾经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认为一篇文章初始读来,你很难了解它的寓意何在,但是只要你反复多次诵读,就会了解它的主题所在。然而文言文是距离我们现在年代久远的文化,是古人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及他们思想情感的体现。

通过本次向领导的不合理要求作出的回复,我们可以看出遵照了上文提出的方法和步骤。先答应领导,让领导心情缓和下来,使得接下来你的话不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再让领导做决定。经过这一系列步骤,他也会觉得你对他提出的要求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领导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不管最后领导会做出何种决定,他都会对你的工作很满意。所以说这也算是一次有效的沟通了。

首先明确诵读文言文的意义。《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习有别于我们现在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学”指学知识,“习”是指在学基础上的实践,“学”与“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贤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加以实践,必能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是令人愉快的经历。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反对学习时只知道埋首读书,死读书,读死书,他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历史的车轮运转到现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在实践中总结出听、说、读、写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学好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途径。纵观古今,学与习都是密不可分的。

常言道:积习难改。好的习惯也就罢了,看书不爱诵读的习惯一经形成就会对他们的语感造成不良的影响。语感迟钝是语言类知识学习的大忌,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感知语言的优劣、含义、情感以及目的等等,此外还有语言简洁精悍等特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诗词歌赋,更是文质兼美,和谐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的意境更如同徜徉于艺波术海之中。千年的历史长河锻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文言文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灵魂。读一篇好文章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受他的影响,你可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可以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可以拥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逊;可以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你的灵魂会得到洗涤,你的思想会得到净化。学生们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热爱大众,服务大众的崇高理想,这是无数仁人志士穷尽毕生所追求的教育是最高境界。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纵观古今,兴趣永远是学习任何知识体系的原动力,它可以使学习者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以兴趣为先导,在知识的海洋里,可以纵横驰骋,无往不利。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机制不同,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够完全与社会相适应,二者的融合才能更加有效发展。

鉴于兴趣教学的种种好处,它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喜爱。新事物以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以此来引起学生们对它的有意注意。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初中学生有一定古文知识的基础,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有的文言文相对于他们而言仍然很艰涩,不借助必要的工具书很难理解,有时甚至借助工具书学生也读不懂,学习时易出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现象。这时反复诵读、强化记忆依然不失为良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口、心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很快会达到熟能成诵的境况,而后再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些,即使其中有些内容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远的将来,他们的阅历丰富,认知能力增强也能理解,而这部分积累又成了他们宝贵的知识储备。

根据课文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授课方法。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的叙事散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等,课堂上我按照文中人物的需要,分角色进行诵读,当然也可以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古为今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文章主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努力思考,同样能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相关的指导,肯定他们的成绩,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把班级学生分成组为他们摆个小擂台,举办小小的朗读比赛,评委也由学生来担任,几场比赛下来,他们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发浓厚,比赛结果反而被看淡,集体荣誉感倍增,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也明白了“人前显胜,人后要苦痛”的道理。

校长凭借什么领导学校?对这个问题,很多校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很难准确回答出来,我们虽然每天都在管理学校,但很少去认真思考,具备哪些能力,校长才是合格的。

三、课内、课外、内涵、外延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学生求知欲旺盛,教材中录选的篇目,难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渴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现今社会书山题海,让人应接不暇,为了避免学生在诵读古文时走弯路,教师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有选择地为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在他们能够理解范畴内的篇目。如篇幅短小、故事性强的《世说新语》;儒家经典《论语》;文白结合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言辞轮美奂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读时不必字斟句酌,可以泛泛地读,不必求甚解,仅从培养语感入手,我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或提出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使学生的诵读活动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自始至终地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更爱读书了,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带来让我喜闻乐见的连锁反应。学生课堂上愿意发言了,内容再不似从前那样应付了事,空洞无物,而是妙语连珠,学习的兴趣亦随之高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总之,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敲开通往古文化知识的大门,几千年文明结出的丰硕果实,等待着年轻的采摘者,祖国的灿烂文化将激励他们,影响他们,他们会从一个更新、更广、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开拓属于他们的天地,让中华文明代代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