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酸饭(浆水面),只干美!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9-28

会宁人偏爱浆水酸菜,能用浆水酸菜做出各种面食花样并不断翻新。而我对酸饭(浆水面)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年前,老房子,用木柴烧的大灶台,奶奶教我的背影,喷香的饭。

小时候,浆水面是我每天放学就能吃到的热乎饭。一根擀面杖、两个鸡蛋、1.5克盐、两碗面粉、清水、黄玉米面……加上奶奶的能干,很快就能擀出细细的长面条来。往常都是奶奶做好面后,在门口等我们放学回来煮面。我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季,跟往常不一样,房顶的烟筒没有冒烟。那天我放学回家没有看到奶奶为我们姊妹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我知道是奶奶的腰又疼了,擀不动面了,奶奶日益苍老的身影和疲惫的声音刺痛了年幼的我,我跟奶奶大声说我要学习擀面,要帮奶奶分担些,奶奶看着小小却认真的我,笑着说:“哎呀,我的娟娟长大了,晓得给奶奶帮忙了,想学擀面啊,就要认真跟奶奶学呀!”奶奶说:“娟娟,左边抽屉里有个塑料袋子,里面有我做好的面团,你取出来,你也不小了,奶奶教你,你试试”,我将面团放在撒上面粉的案板上,奶奶怕面团大,我揉不动,让我切成了两半,揉了一会压平。奶奶一边看我做一边说:“我的娟娟,长大了!”在反复三四次,反复揉面,卷起擀薄后擀成了薄片,奶奶不停地在我跟前唠叨:“这才是手工面口感劲道之处”。我傻傻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时不时的撒面粉啊,面多了吃不完怎么办……”再后来,我再也不用奶奶指点就可以做出和奶奶一样好的面条。和现在整齐划一的机器面相比,奶奶和我做的面条保留了全手工、原生态,带有天然面香,耐嚼劲道,口感爽滑,只干美(会宁方言,意为真的香)!

清亮亮的浆水用清油葱花一炝,沁人心脾的香味即刻从厨房飘来,触动每个人的嗅觉。

碗里盛上炝好的浆水,把煮熟的长面条捞进浆水,再放上少许炝好的葱花,吃起来酸、香、鲜一齐涌来,令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回味悠长的浆水面总能让我想起奶奶对我的呵护。

而懒人的拿手饭当属懒疙瘩。懒疙瘩饭,也叫“懒人饭”,因其便捷快速、易于操作而得名。倘若夏天,酸懒疙瘩饭则备受农人青睐。在大热天,它不仅清热解暑,而且吃上耐饿。懒疙瘩不用擀面杖,也不用刀切。用凉水把白面、扁豆面和莜麦面拌成糊状搅匀,然后把面糊铲到刀背上,用筷子划成筷子般粗细、指节长短的面泥,下到开水锅里。盖锅盖和土豆块一起煮七八分钟后,调入提前炝好的浆水酸菜即可出锅上桌。

农忙时节,奶奶忙完田里忙家里,来不及做饭,就用懒疙瘩对付一顿,省时省力,一家人围在饭桌上,却也吃得酣畅淋漓。

如果说懒疙瘩表现出的是笨、拙、粗的话,雀舌面则体现着精、细、巧。雀舌面考验的是面案功夫和刀功。雀舌面多用豆面、荞面等杂粮面,杂粮面韧性差,擀的难度很大,为了增加韧性,常和些白面。

一拌二揉、三擀四切,是做好雀舌面必须要过的四道关。拌的时候要掌握好面的比例,一般而言,白面和杂粮面的比例大概为二比一。揉得反复揉,用劲揉,揉到白面和杂粮面紧紧融合,手感柔滑为止。切考验的是刀功,刀功好的妇女不用看,仅凭手感和习惯就能把面切成大小相仿,像雀舌一样的菱形小块,并撒少量面粉于其上。如果擀面是一门技术,擀雀舌面体现的则是水平,要求擀出的面圆而不破,薄而不烂。

《红楼梦》里说“清水下杂面,汤是汤,面是面”,我理解的一层意思是清水下杂面,清清白白。

凉粉、荞面节节、糜面饽饽、豆面疙瘩、洋芋糊糊……只要用浆水酸菜一调和,单调的饭食顿感丰富了许多,鲜活了许多,爽口了许多。只要有少许咸菜,一家人坐下来一顿饭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如今,每家每户的生活虽然不算十分富足,但是温饱早已不成问题。甚至较之以前,生活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平时虽不常食大鱼大肉,但隔三差五每逢喜事,与亲人朋友相聚酒店或饭庄,点几个小菜,喝几杯小酒,也是常有的。哪怕是在自己家里,在饭桌上翻出几个简单的花样,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在外的游子们,我想跟我一样,饭店的饭吃腻了,最想吃的还是奶奶做的饭吧,浆水面的清冽可口,懒疙瘩的厚道敦实,无不让人怀念!的确,会宁酸饭(浆水面),融进了会宁人的骨子里,成了会宁记忆,会宁标记。

编辑:芦小娟

责编:王 瑞  王糈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