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好了明理 2019-09-29

(一)西周的青铜阳燧取火

在以前的文章中谈论过考古发现的西周的青铜阳燧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懂得利用凹面聚光原理,聚集光线提高温度点火,考古学家对复原的青铜阳燧,3秒钟就点燃了纸张,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西周阳燧聚焦光线示意图,注1

其实,先秦经传文献记载频繁的记载过「阳燧、鉴燧、金燧、火镜」,非常明确指出是「取火于日」,但是完全被我们忽略了。随便引用一些:

《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金锡半谓之鉴燧之剂。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蛮、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礼记·内则》:左佩纷帨、刀、砺、小触、金燧。郑玄注:金燧可取火于日。

《释文》“燧,音遂。火镜。


(二)汉代的冰凸镜和玻璃凸镜取火

西汉文献《淮南万毕术》记载古人将冰制作成凸镜聚光取火:

《淮南万毕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根据东汉王充《论衡》的记载,古人「消炼五石」制造「 阳燧」取火:

《论衡·乱龙》: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

「消炼五石,铸以为器,乃能得火」从字面上理解,只能是炼玻璃,制造凸镜,用来聚光取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而考古发现似乎可以证明:东汉时代就有玻璃凸镜制成的「镜燧」。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县曹操家族墓中发现了五片玻璃凸镜: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注2

五片玻璃凸镜两片圆形,三片桃心形: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注3

学者王燮山对这些玻璃凸镜研究显示,聚光性能远超晋代水晶凸镜(6号)3-5倍,因此他判断这是汉代的用于取火的镜燧。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三)「丙午火日」制「镜燧」

王充《论衡》言「取火于天」的阳燧要在「五月丙午日中之时」制造。

因为根据古代「阴阳五行」体系——「丙是火日,午是火位」,「五月丙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山东新泰出土了三国时代的阳燧,上面就写着「青龙四年五月丙午造」,「青龙」是三国魏明帝曹叡的年号: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天津博物馆中收藏的东汉阳燧: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天津博物馆中——东汉阳燧

上面的铭文有两周,内周铭文也有「五月丙午」: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注4

  • 内周——宜子孙,君子宜之,长乐未央。
  • 外周——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

综上可见,文献记载的「五月初五」为「火日制阳燧」,与出土文物非常吻合。今天来看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古人相信「阴阳五行」,就跟我们今天相信牛顿力学一样。


(四)结尾语

在陕西考古学家发现「周原阳燧」以前,其实一直都有出土,但是,当时的考古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比如:五十年代,陕西三门峡春秋虢国墓中发现了一个「阳燧」,在当时在考古发掘报告叫做「弧面形器」。【注5】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虢国阳燧

由于这个春秋时代的阳燧异常精美,三门峡市将其放大到直径1.4米,重达1.2吨,竖立在【虢国博物馆】的门前。

趣味考据:古人的「打火机」——聚焦光线,撷取天火

考古所发现的阳燧越来越多,从1956-1995年,在辽宁、北京、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十余处发现了几十个阳燧,说明两周时期阳燧非常常见。

相比「钻木取火」的费时费力,阳燧便捷快速,操作简单,相当于三千年前的「打火机」,但阳燧的缺点是阴雨天无法使用。

阳燧在汉魏以后就比较少见了,也就漫漫湮灭在历史中,完全被我们所忽略,直到九十年代重新发现。在这以前,我们都以为这种「聚光取火」是古希腊人阿基米德最先发明的。

------------------

参考文献

  1. 杨军昌. (1997). 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 文物(7), 85-87.
  2. 李灿. (1978). 亳县曹操宗族墓葬. 文物(8), 32-45.
  3. 王燮山. (1987). 亳县曹操宗族墓葬出土透镜的初步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 28-31.
  4. 李东琬(1996), 阳燧小考,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年04期
  5. 许寿晋(1959),上村岭虢国墓地發掘報告,科学出版社,页27、图版三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