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精讲:主一之功在主明

 昵称30549737 2019-09-30

《传习录》15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学:王阳明讲“主一之功”的这段话,我感触很深。王阳明有这种归一的思想,这是我们平时所没有的。还有他讲的归一,是归到天理上,这也是我们所没有的。

学:为什么要归到天理上呢?天理是什么?是一种道理吗?

程:王阳明讲的概念,大家要特别注意。“主一”是什么意思?“天理”是什么意思?你以为的意思,那是你以为的。

这是王阳明与学生陆澄之间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按理说,他的学生应该明白他讲的意思,可是连他的学生都误解了。因此王阳明给他纠正了一下。

这提醒了我们一件事。我们大家讲话,都要用概念。王阳明是明朝的人,跟我们隔了五百年,他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不一样,那时读的书,那时的文化氛围,也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与他们其实不在一个语境里。所以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要仔细体会,不能想当然。

这是他们师生间的对话,他们都是当时的人,在同样的语境下,使用同样的概念,他们讲“主一”,讲“天理”,没有我们今天的历史与概念的障碍,但是仍然会产生误解。

讲“主一之功”,什么是“主”?什么是“一”?什么是“功”?这三个你都要了解,才能知道如何用功。王阳明的学生在理解上就错了,在错误的理解上用功,就用错了地方,所以王阳明要纠正他。

讲话就要使用概念,这就是一个问题。人在理解时犯了错误,为什么会犯错?这又是一个问题。王阳明纠正了学生的错误,他纠正得对不对?这又是一个问题。这段话就是一个公案,有几层意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王阳明讲的“主一之功”,是用概念表达一个意思。你不用概念,就无法表达,不表达,别人就不知道,但是用概念表达,就有误差。

用概念表达出来,别人才可以理解,但是在概念上理解,就错了。因为王阳明要表达的并不是概念,他只是借用概念来表达。所以你听他讲话,不能落在概念里,这就是问题所在。

由此可知,王阳明讲话,只要讲出来,就有问题。跟他学习的人,听他讲话就会有理解,但是依概念理解就会犯错。提示一下,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概念;二是境界。

表达和理解都要通过概念,概念就遮断了真实的意义。老师的境界与学生的境界有差别,学生囿于自己的境界,就听不懂老师的话。

讲中国文化,特别是讲经典,有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难过概念关。不过概念关,不把语言文字破掉,经典就读不懂。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深奥之处,也是特别之处,特别要小心。

你不要以为经典是可以在文字上读明白的。经典不在文字,而在境界。不到那个境界,理解就不到位,读经就会卡,理解就会卡,用功也就卡了,碰到什么都卡了。

透的人什么都透,卡的人什么都卡。这是境界问题,不是理解问题。王阳明什么都透,因为境界上去了。境界没上去,卡在一个境界上,这个境界的一切就全都卡了。如果你突破了,上了一个境界,下面的境界就全透了,不学也通了。这就是境界的规律。

所以我们读经要多加小心,在内心里一点一点地透,一点一点地长进。长进一点,功力就上去一层。请大家注意,这才叫功!不要以为坐在那里入静,一动不动地练功,才是功。

“功”也是一个说法,但不要误解。我们在讲学时,你听讲、学习,一定要有所收获。收获从哪来呢?就从功来。你有所收获,这就是功。你觉得自己很用功,可是什么收获也没有,这不是功。

学习要能细微体会,要能有所发现,要能深入境界。在这段对话中,这个学生的问话其实不深,王阳明的回答也不算深。但是从中可以深入,你能由此深入,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用功。

对这段话,他们讲到哪,那是他们的事;你能够看到多深,那是你的事。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读经和解经,不是要解它。那是解什么呢?是解我自己,是看我能够由此进入到多深的境界。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是借经来看自己,是借他悟我,看自己能够走到多深。

经是死的,都摆在这儿了,就看你怎么看。每个人各看各的,看的都不一样。现在我们是一起看,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能看到的就更多、更深。

经是什么呢?是媒介。一个东西摆在这里,是让你通过它,看到更多的东西, 看到自己。如果你只看到它,别的什么都看不到,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还用什么功呢?它就是它,没有你的用功之处。所以要讲用功,就是借它用功,而功是通过它,得到了更多、更深的东西。

《传习录》上的这段对话不错,没有这段对话,我们就没有凭借来说这个意思。

学:程老师一点,我有了新的感受,感觉这段对话有很多层次,可以直达本性,就看你在哪个层次上体会。

“主一之功”的这个“一”,可能切入不了,所以要有功行,在这个过程中“主一”,这其实就是“致良知”。“一”就是良知,“主”就是达到。我要达到“一”,就要在面对事的时候致良知。这是行,这个行就是“功”。

但是问的这个学生见到事上去了,见事不见心。他不知道读书和待客的,就是自己的心。王阳明就点在他的心上。他如果意识到是我的心在做这些事,就找到方向了。但是找到方向是不是就找到“一”了呢?还不是,因为心和事是对待,这还不是“一”。

所以找到方向,还要再往下深入。其实“一”是本来自在的,真见到“一”了,就没有见事的这种分别了。若站在事外来看事,是站在二上,还没有得“一”。再深入,就没有我面对事的这个感觉了。

程:你站在二上,怎么深入到“一”呢?

学:所以不能站在二上。

程:你说站在二上再深入,就见“一”了,可是你说这句话时,就已经站在二上了。你已经站在二上了,怎么见“一”呢?你再讲一下……你刚才讲得很不错,但是不能概念化。

所以大家在讲的时候,不要落在概念里。即使在概念上讲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概念跟我的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讲学,既不讲佛,也不讲道,也不讲儒,就讲实际存在。讲的时候,可能也不得不用他们的概念,但用概念是为了把意思说清楚,自己不能掉进去。

大家注意,“主”是个大概念,“一”也是个大概念!真正要讲清楚,并不容易。所以用这样的概念要小心,不要一带而过,好像自己已经知道了,然后就往下推理了,就进入到理解的程序里去了。

学:我们讲明心时,讲过明心见性、明心达用、明心通理,我觉得“主一”就是明心,“主一之功”就是明心的效果。王阳明对这个学生讲的还不够,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见性。

程:你讲的也不错,但这还是表面理解。你要再深入进去,把里面说清楚,这里面还有东西。

这个叫陆澄的学生已经讲到外面去了,王阳明要把他拉回来,所以不讲外面的事,讲的是明心。王阳明告诉他,你这样理解“主一之功”,就是逐物。“逐物”二字已经给他点得很明白了。但就是因为点得太明白了,所以在这个地方王阳明回答得也不太好,讲得不深。

不过情有可原。学生理解得浅,王阳明就回答得浅,但王阳明的水平不止如此。王阳明要讲“主一之功”,肯定不会就这么讲。

“主一之功”可以有很多层次,讲的时候要看人,看你能讲到什么层次。那个陆澄讲“主一之功”,讲得有错吗?

学:应该也没错。

程:他逐物,你为什么说他没错?

学:因为他就在这个境界,他没有心的境界,就理解到物上去了。他以自己的境界来理解“主一之功”,就不能说他错了。

他已经理解到一心之用了,有了一心的体会。我们平时也常讲: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扑在孩子上,一心扑在爱情上……这个一心已经出来了,只是落到事上了,而且没有觉到自己的一心已经落在事上了。所以他才会认为我一心读书、一心接客,这就是“主一”。王阳明说的“主一”,是要让他觉到一心,不要掉在事上,不要“逐物”。

程:你讲得不错。看这样的对话,要多转几圈,才能看到其中的深意。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智慧才能增长。为什么要多转几圈呢?为了意识完整。其实真正的难度,就在这里。

王阳明讲的心学,是比较完整的,他把儒、释、道三教都含括其中了。我们要讲心学,也要讲得完整,不然就会昧,就会有看不到的地方。

实际上,陆澄对“主一之功”的认识,也不能说就错了,因为他是在做事上说的。“主一之功”能不能在做事上讲呢?当然可以,如果不能在做事上讲,那就太狭隘了,也就没有意义了。“主一之功”在做事上讲,就是专心做事,一心一意地做事,这有什么不对呢?没有啊!你要做事,心是乱的,三心二意,你能做什么?什么你也做不成。所以在做事上讲“主一之功”,陆澄没有错。

但是,做事应该“主一”,而“主一”不是做事,这两个不能划等号,这不能反过来说。说做事的时候,你说要“主一”,这可以,但你不能说“主一”就是做事,所以王阳明才这么说。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讲王阳明,这是不是在做事?他讲“主一”,是一心在读书上,一心在接客上;我们是一心在听课上,一心在学习上,这不是一回事吗?这个时候你不“主一”,你能听明白吗?你在学习、做事的时候,不能“主一”,不能专注,连力量都没有,怎么能有所成就?所以王阳明对陆澄的否定,是当境说,不是心学的全部内涵。当境说,是为了指出学生的昧处,让他知道漏洞,有所提高。

这个地方我们要分清楚:学说是学说,当境说是当境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一门学问,这是学说;而当境说则会有一个目的,是在一个具体之处讲论,特别是要让当前的这个人有所收获,因此不可能端出全部学说。王阳明在这里讲的不是学说,而是当境说。大家要有这个意识,不能讲乱了。如果这个意识没有,你的意识就不完整,要想把心学讲通,那是不可能的。

这段对话,一问一答,问的人一个境界,答的人一个境界。答的人是为了让问的人再长进一步,但是他并没有把“主一”的境界都讲出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除了要明白他们在讲什么,落在什么地方,还要把整个意思都看明白,不然意识就不完整,就通透不了。

在心与事两边,问的人落了一边,王阳明就把另一边说了。如果你以为王阳明讲的另一边才是对的,那你也只剩一边了。可是我们的存在必须有两边,只有一边不完整,一边无法存在,所以不能只说一边。

王阳明说这一边,是因为学生把这一边给丢了。王阳明在给他说这一边的时候,学生的那一边已经有了。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就在得到这一边时,把那一边给丢了。所以王阳明专说这边,否了那边,也有问题。但这是浅说,不是深说,不是圆说。

这种讲道的方式,我称之为“边说”,也叫“对说”,古人称之为“对治”。这么讲,就说到一边去了,不是完整的学说。

我还是要问你这个问题:“一”在哪?你把二说了,“一”还没说呢!你把“一”说出来,“主一”这件事才明白,“功”也就好说了。

学:两边就是“一”显,“一”显就是两边,两边就是“一”。

程:两边为什么是“一”?

学:因为两边都见了。学生见了事,王阳明就给他点心。点心的这边,并不是让他只见心,不见事,而是让他两边都见,这就是“一”。

程:好,有点意思了。王阳明的深处就在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下去,才能见到王阳明的水平。怎么能够印证他的水平呢?你再看他后面的话,发现他还真有水平。所以这里大家下点功夫,你就有了“主一之功”。

学:我理解,“一”就是良知,就是天理。“主一之功”就是修行,就是明心。“主一之功”就是明心之功。

这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明白的层次,一个是不明白的层次。明心以后,无所不通;不明心,则可能在一个事上非常专注。另外,明心以后,会觉得这是最好的东西,其他都不值得去追求了;不明心,就可能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就都去抓。

程:你讲得不错,但是要注意,不要落在概念上。“主一”落了概念,就是问题。比如说“主一”是良知、明心、天理,等等。只要你讲成了概念,你就要回答:良知是什么?明心是什么?天理是什么?所以最终是不能用概念来解决的。

我提醒大家,读《传习录》,读经典,最好不要用概念来作答案。用概念作答案,就落到概念上去了。在概念上解答,就成了用一个概念替换另一个概念,这样解答,没有意义,就算你对这个概念理解得很深,也没有用,因为还是在概念上。你说的是概念,还是境界?只要你说出来,大家都能感觉到。

我们说的心、事两边,不是在说概念。“两边”当然也是概念,但它不是理论性的概念,而是指示性的概念。用理论性的概念来讲心,是很糟糕的。真明白的人,他是在得到实际境界后,才用概念来讲的,这时候他也可以用理论性的概念来讲。但你在解的时候,不能用理论性的概念来解,而要用实际性的概念,也就是指示性的概念,把它的意思解出来。

我们使用概念时要是意识,要知道概念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做实际之用,一种是做理论之用。在实际上用,是用来指示的;在理论上用,是用来理解的。我说的这个,大家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吧?希望从此建立这种意识,否则就不能打破概念的屏障。

理论是表达实际的,你有了实际的体会,用理论来表达,这可以,这是从实际到理论。但听讲的人,听到的是理论,就要从理论到实际,才能真正明白你讲的是什么。所以听的人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否则就回不到实际中了,因此要从理论到实际。

我们讲一个东西,实际在两头,理论在中间,这是一个圆环。理论不从实际产生,理论就是虚妄的;理论回不到实际,理论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讲解一个理论性的概念,就要把那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境界讲出来,你才是真的明白了。如果你讲的还是理论,你就没有明白。

当你得到实际体会的时候,再往下找,你会发现那些理论性的概念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带了很多定义在里面。在没有这些定义时,你得到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大家也能体会到,因为这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理论,那就无法感知了。所以要在真实的体会上用功,这才是“主一之功”。

其实要讲“主一之功”,用什么概念都可以。用天理、良知、明心、佛性、真理……怎么说都可以,关键是要得到那个境界,找到那个体会。体会怎么找?刚才说到一个关键处,你分得出二来。由二上进一步,二上见“一”。那你就上去了,就见到“一”了。

怎么才能见“一”呢?你得了“主一”就见“一”了。“主一”是什么呢?就是主明了。你的主明了,你就见到“一”了,就得到“一”了。为什么要讲“主一”呢?因为这个“主”要分成知和行来说。

所以关键是在二上见一。不见二,就不能见一。因为不在二上,就见不着一;离了二,也没有一。

见了“一”,“主”就明了;“主”明了,“一”就得了;“一”得了,二就通了;二通了,你做什么都可以,都一以贯之,这就是道。

你可不可以专心去读书、接物呢?当然可以。可不可以致良知、明天理呢?当然可以。“主”明了,做什么都对;“主”不明,做什么都不对。那个叫陆澄的学生,“主”没有明,他说的“主一”,不是王阳明说的“主一”,所以王阳明才要纠正他。

王阳明给他讲的,看起来是两边,其实不是两边。因为主明了以后,两边都见到“一”,这时候就没有边了,所有的边都在“主”里了。

以后你们讲话要注意,自己落进去了,就没有明白。陆澄就落进去了,落到一边去了,王阳明才说另一边。你觉得王阳明也落一边,那是你觉得,如果你真明白了,就没有边了,没有边才是“主一之功”。为什么?因为真得“一”的时候,怎么做都是“主”在做,都是“一”,哪有边呢?这时才是“功”。

所以“主一之功”的真正意思,是“主明不迷”,怎么做都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自主。你真能自主,就不会迷,不会掉进去。

一说“自主”,好像很好理解,但一遇到事情,你就会发现不那么好理解了。为什么?因为你是在概念上理解的。王阳明说“致良知”,好像也好理解,但他说一切都是致良知,你就不好理解了,因为概念理解不管用了。

你问道是什么?我说道是一。你问一是什么?我说一是道。这就没有意思了, 这就是概念解。那什么是道?所有的一切都是道,但你能把所有的一切都给我讲讲吗?这时候你发现,这怎么讲?不好讲。所以用概念来讲道,不好讲。但是你真的明白了,也可以用概念来讲,你不用概念,用什么呢?而且你讲的意思,大家也能明白,也能体会到。

明白的时候不能有概念,讲的时候可以用概念。可是你用概念的时候,不能掉到概念里。而且你用的概念,自己得能解,谁问你,你都可以解答,你才是真明白了。

真明白的人没有概念,所以必须把概念破掉才能真的明白。因为我们讲的是心。心无形无相,哪有概念?所以“心”这个概念没有定义,我们都在说“心”,都在用这个概念,谁能解释清楚这是什么?其实物也如此,物的概念,也不能让我们真的知道那个物是什么,你在物的概念上下多少定义也没有用。

学:明心的时候说“主一”。理解“主一”的时候,还有一个“主一”,这个才是关键!

学:我体会,“心事两边”是个说法,心就是知事的。但是一把它分成心事两边,就落在理解上了。一理解,就都是事。本来就没有什么心事两边,心就在事上,就在事上见心。其实知事的时候心就在,你一找,找着的都是事,能找的那个就是心。心见事的时候,跟事同在,心事一体。

程:没事不要找事。但是不找事,你也不知道心。

学:我觉得两边的说法有意思。一说两边,我其实就在做主的那一边了。

程:你说错了,做主就不在一边,所以没有做主的那一边,否则你就还落在一边。

我们为什么要讲两边呢?目的就是不落一边。只要落一边,一定是说一个。说一个,就掉进去了,不管你说的是什么。比如“致良知”这句话,如果你理解成一个,或者一边,就错了。如果你的意识在一边,那另一边哪去了?讲一边,连智慧都没有了。

我们每个人,心里不知道装了多少东西,读的书越多,装的东西就越多。比如有人讲“天机自动”,这句话是从哪来的?从书上来的。如果你心里没东西,才能真的感觉到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心里有东西,就需要格物。格物才能致知,不然你就跑到物上去了,致不了知。

我见到这个树,就是见到了,我非要说这是树,那没有意义,何必多此一举呢!我们现在不是讲概念,也不是讲知识,是在体会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致良知的时候,你心要光明,不要着东西。不管着了什么,光明都没有了。

王阳明讲“致良知”,是从儒家的“格物致知”来的,但很像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因为王阳明学佛学道,也参禅,有人就说他像禅宗。

王阳明在这个地方也落了概念,他说:“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既然讲了“天理”,那么天理是什么?王阳明在这里是应境讲,所以就不深讲了。但是他明白,他的学生就不一定了。

你们也可以说说,他这里讲的“天理”是什么?

学:“天理”就是一,也是道。“专主一个天理”,就是一心在道上。

程:你的理解不错,但这是理解。“天理”是一个概念,我已经讲了,概念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示用的,一种是理解用的。王阳明讲“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专主”就不是理解了,而是指示实际。只有实际才可以专主,理解怎么专主呢?所以王阳明在讲了“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之后,就不再解释了,因为这不是理解的事,所以无需解释了。

学:我有两边的意识了,但是可能更多的时候,都落到一边去了。

程:这很正常,你现在说的这个“两边”,又是一个概念,又成了一边。

学:我正在体会,如何破掉概念,但感觉被概念困住了,困得挺难受。

程:困是好事,没有困怎么进步呢?就怕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你要想进步,第一步就是被困,困到特别难受,才会有第二步,那就进步了。不困,就不可能进步。你往前走,迈步要使劲,所以每一步都是困。如果你怕困,你就被困住了。这不就是两边吗?体会到没有?

作者程东:现代心学创立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潭柘书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论》《明心讲谈》《觉自在》《金刚经谛鉴》《坛经谛义》《心经揭谛》《传习录精讲》《解老子第一章》等专著。

现代心学:是立心为学、认识自己的学问。我是真实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认识的。现代心学是一门新学,通过理解与实证的方式,开启心门,把握规律,悟证本来,解决自我认知与存在的问题,从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