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金陵养身桩 2019-09-30

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周易》中“阴”与“阳”的思想,对中医理论、辨证、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周易》是一本富有哲理性的著作,不仅为古人卜筮之事提供了有理有据的参考,还经后世的传承和运用成为了指导人们生活、自身修养等方面的明灯。《周易》的理论自成体系,但其最基础的内容应当是贯穿于全书的阴阳思想。

《周易》中的“阴阳”和中医学中的“阴阳”有着千丝万缕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它蕴含着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等,阴与阳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世间万物皆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就比如,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合精,万物化生”。而不管阴与阳如何变化、转归,《周易》最终强调的是阴阳的平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即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但刚柔相济才能维持阴阳和调。在了解《周易》阴阳学说之后,反观我们的中医,我们便不难发现中医里的“阴阳”也有其中的影子,细细一想,发现《周易》不仅对中医理论奠定了深远影响,并贯穿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等方方面面。

阴阳对立的属性运用于中医理论中,也渐渐形成了很多相互对立的概念——对于五脏六腑中,通常划分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对于五脏六腑,又有其各自的阴阳属性,比如肝又包含肝阴、肝阳,肾又包含肾阴、肾阳等等;在病理变化规律方面,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不仅将疾病分成寒与热、阴与阳对立方面,还体现了阴阳失和则发病的道理;在八纲辨证中,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在事物阴阳属性方面,中医效法《周易》,将所有具有上升、运动、兴奋、亢进等特征的事物属性为阳,将所有具有下降、静止、抑制、衰退等特点的事物属性为阴。因此也将人体的物质基础划分为“阳气”与“阴液”两个方面。由此阴阳属性引申即可得知:阳气属性偏于温煦、运动、行于体之表,流于脏腑间,固护人体正常功能,维持生命活动。故诸如卫气、营气、元气等皆属于阳。阴液属性偏于濡润、收敛,行于体内,流注于全身,对人体五脏六腑、肌肤官窍起到了营养与滋润的作用。故诸如精、血、津液、汗液等皆属于阴;在六淫病邪的划分中,风、暑、燥、火为阳邪,与它们善行数变、病位偏上、属性偏热有关。而寒、湿则为阴邪,与它们病位固定、偏于下、重浊收引、属性偏寒有关。



在中医治法方面,阴阳学说也被广泛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在诊察病人时,判断患者表里寒热虚实状况,先辨病性,区别阴阳,然后在治疗的时候,则遵循“阴阳自和”的原则,“阳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使原本阴阳失和的机体恢复正常,及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灸法的运用,也无不体现阴阳的观念。
在中药学的发展中,阴阳学说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经》有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即辛味、甘味、淡味属阳,酸味、苦味、咸味为阴。

所以,《周易》的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中医学吸收了其哲学理论,并将其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述人体生理结构、病理规律、诊断和治疗当中。换言之,中医学中的“阴阳”是对《周易》中阴阳学说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与运用,形成了中医独有的特色,也丰富了《周易》阴阳学说的内涵。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