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以下的场景:考试前一晚紧张得无法入眠,担心考场上各种状况或者是不通过的严重后果;又或是只要是另一半回复得慢一点,就为对方设想了各种可能性…… 类似的诸多小事,每次都会引发自己情绪上的持续紧张。日积月累,恐惧、失眠就成了惯性的朋友。 而事实真相呢?却多半和思维想象中的截然相反,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问题来了,有时我们的理智明明知道不应该去想,可又偏偏拗不过情感上的执着、精神上的强迫。 可见,带来痛苦的不是生活挑战的本身,而是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 在《反内耗》一书中,作者将“内耗”定义为:“个人因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 ” 内耗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资源的无谓消耗,减弱,甚至摧毁我们的行动力。 如何减少内耗,与内在达成和谐,恢复健康良好的生活,正是本书要介绍的。
在内耗式战斗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对个体来说,内耗危害极大。当我们将资源用于大脑内部看不见的自我战斗时,可用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将会变得匮乏,我们将很容易出现疲劳麻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研究表明:当我们试图戴上面具,隐藏自己真实的感觉时,血压会升高;相反,我们不再试图伪装,而是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且表里一致时,血压又会自然降低。
人,本质上不是理智人,而是感受人。如果我们的情感得不到接纳、感受得不到有效倾听与认可时,常常会陷入自我斗争状态。 内耗的根源在于恐惧:一是害怕被群体排斥,二是害怕展露真实自我与内心脆弱。 为了逃避恐惧体验,我们会伪装自己迎合他人。因此,每个人都开始努力掩饰不足,藏起不快,试图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们通过伪装自己,持续隐藏脆弱来控制生活、追求完美、漠视真相、排斥变化,让自己拥有掌控一切的错觉。 而我们对自己不满、怀疑并压迫自我、回避某些感受、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与思维、想要控制他人环境,甚至社会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战斗。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基本认知: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必将是没有满足感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做感受的主人而非感受的奴隶。 同时,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思维唤醒的都是不愉快的记忆与感受,而那些快乐我们就更容易被遗忘。 当你的思想持续聚焦在消极的负面能量时,就需要使用自我梳理四步观察的练习法: 暂停——深呼吸——重新观察——回归当下 举个例子,如果你总觉得被思维频频打扰,那么可以试着想象一个场景:当有人在家里做客,但自己却有事要忙时,你会怎么办? “让他在客厅里待会儿,自己先做事”这种应对技巧就可以用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又比如,在失眠到来的夜晚,并不需要强迫自己入睡。你可以对“失眠”说:“你好老朋友,欢迎你来拜访我。你请自便,而我要休息了,晚安。”然后,放松入睡。 此外,在《反内耗》一书中,还为我们详细提供了诸多方法,如 心理脱困的4个步骤一、接纳挑战 二、有效的仪式和持续的努力 三、寻求积极可掌控的反馈 四、分解痛苦并练习针对性的处理一事 停止内耗的6把钥匙自豪与羞愧、沮丧与悲伤、爱与快乐、放松与好奇、成长与收获视角、接纳与前进。 在《反内耗》里,作者介绍了多个人们经常会出现的情绪以及其背后原因,例如:恐惧与焦虑,愤怒,悲伤,羞耻,无力与绝望… 这本书正是为每一个正在自我战斗的人,呈现一套简单、易操作、实证有效的专业心理康复方案。 在诸多方案里,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方案与反复的练习。 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医生、精神医生等专业治疗。 总之,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勇敢面对自己问题。决定自己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在当下决定改变。记住,只有自己可以选择是否走出困境,过上更加积极、有意义的健康生活。 如果你愿意从当下改变,那么通过阅读《反内耗》获取全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你将会拥有重新掌握人生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