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死亡教育,到临终关怀,我们全部都缺失了…

 暖水瓶ZDP 2019-10-02

我们这一代人诞生出来的“丧文化”还是蛮有趣的。经常听到人家说,年纪大了真可怕,到了走不动就自杀,大病就拔管啥的等等,但事实上,大家都是明白人,就算万一明天走不动了,今天还是会好好工作。

路过肿瘤科的病房,肿瘤科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有人哭啼,有人嘻哈,也有人唱每天爱你多一些,大体上和产科差不多,只不过一个预示着生命的开始,一个预示着生命的结束。

我们小时候,大人总是会教育我们,死=不好,加上电视剧的那些鬼鬼怪怪的,满脸血啊伤啊,模糊啊,马赛克啊,还有那些经典台词“我死了也不放过你啊”balabala,这些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令人无限忌讳。

死亡教育比性教育还惨,起码性这个东西,会让人蠢蠢欲动,还能让人有冲动去搜索额外的电影和资料,产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就算怎么阻止,也停不了脚步,总会有跨越禁忌的快感。而死亡教育却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而且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人可以一辈子没有性生活,但不可能逃过死亡,而面对死亡的不安和恐惧,为了逃避死亡这个话题,我们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语、态度和行动上将相关的话题排除在外,模糊了人必然会死的事实,增添了死亡的神秘性,但是就结果而言,却扩大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重生避死”导致了现在的人无法直面死亡。

这种心态,在一些肿瘤晚期病人和他的家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般这一类病人都会经历5个心理反应阶段:①否认期,②愤怒期,③协议期,④忧郁期,⑤接受期。但基本上,很少病人本身能够真正平稳地到达接受期,家属更甚,一直处于愤怒期,或许有的是对医护人员的愤怒,但更多的是对疾病,肿瘤的愤怒,又或者是需要贯彻“孝”道而不能理性思考,以至于在病人万般痛苦的阶段,依然接受着毫无意义的抢救治疗,痛苦得不到舒缓,连最后想好的说话没说出口,就已经处于频死昏迷的状态,直至断气。

在《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调查世界范围内80个国家(地区),中国大陆在第71位,即倒数第九,倒数第一是伊拉克。当然,调查的数量不多,但尽管样本量不多,已经足够反应目前国内的死亡质量是何等低下。而且,近年来还出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临终病人产生的滞留负担,另一个就是独生子女的政策实施以来,造成家庭的倒金字塔比例让其几乎不可能承担这一责任,因而催生了遗弃病人,病床“老赖”等现象。

而除了晚期肿瘤患者,更多的是慢性病患者,在2015年的疾病报告显示,每年1600万死亡人口中,不过只有三分之一是癌症肿瘤病人。而在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20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900万,而失能老年人口将会增加到4200万,主要的疾病模式,已经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转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而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当然,我说的并不是为了数据去堆积“死亡质量”这个报告,而是按照如此发展下去,将会一个不如一个地“不得善终”,而且将会产生更多遗弃病人。目前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的肿瘤科病人,床位供不应求,根本不可能让病人待到临终一刻,而且会有严格要求死亡率,因此,大多的做法,都是转到下级医院或社区医院,但社区医院无论人力,物力都是跟不上的,因此,就算转了一个环境,死亡质量依然会持续下降。

近几年,国家政府开始有一些注意力关注临终关怀方面,在一些二级的疗养院,或者康复中心,有的会强制性开展临终关怀项目,但不会明说,以免引起极大反感和排斥,老爷子说过,晚期肿瘤的病人,大多都会转去这一部分的疗养院/康复中心,但即使如此,临终关怀的质量也不高,实际上也是供不应求,床位紧张。

有调查数据显示,就目前的医疗环境来看,公众支持安乐死的有84%,只是,如果是从亲人的角度来看,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有64%左右的人不同意安乐死。医护人员对于安乐死的支持率,是高达95%的,但可惜的是,即使这么高,安乐死的法律规范依然没有很明确,始终无法保留病人最后的尊严。

实行临终关怀其实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效益不止是金钱上的效益,更多的是意识上的效益,一方面,能够帮助患者安稳宁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最后的尊严,另一方面,更加能够协助家属予以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极大地减少由于患者死亡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能够早一步回归自身的生活轨迹。

但是,临终关怀,首先是属于一种社会文化,其次才算是医学文化,也包括宗教文化,即使目前还未有完善的规定,但这个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维护人生的尊严,包括生,还有死,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公益慈善项目,目前能够提供临终服务的机构,极少,而真正懂得临终服务的人,更少,需要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义工社工,药师等等,学科也没有很系统的临终关怀的文化课程,但这是守护人生最后一程尊严的项目,是社会文化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果说临终关怀属于社会文化,那么,死亡教育则属于思想品德,应该和性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但是目前的性教育也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死亡教育,估计是难上加难。但是,在成长的各个过程,要完善整个人生的思考过程,是必须要把死亡考量进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最后的阶段。

后记:

其实,临终关怀所针对的一般都是终末期癌症、或慢性病导致身体多器官衰竭等类似状况的病人,事实上与其对他们进行延续生命的抢救,还真的不如进行舒缓的安宁疗养,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位病人从瘦小,到身体浮肿,到骨瘦如柴,最后需要在胶带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合上眼睛,血压低,血氧浓度低,心率低,最后在没有意识当中心跳停止,其过程,谁都不好受,但即使如此,却只有他的伴侣,和医护人员敢接触他的身体,他的亲戚,连手都不敢碰,更有的一直让小孩子在病房外等候,美其名曰不让接触这些“脏”东西。我是觉得非常愚昧的,都什么年代了,病人都快要走了,连全部亲戚都看不完整,那更加不用谈什么临终关怀了。

从宗教上来说,让他在最后有能力的时候,了结自己的心愿,才能安心离去成佛,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还有意识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关于这个临终关怀的话题,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要先从意识上进行改变,如果可以的话,在进行性教育的同时期,也进行死亡教育,也希望各位看官能产生了解死亡的这一个想法,包括临终的过程,临终的状态变化,以及心理变化等等,从我做起,是改变大环境的第一步,虽然我也不知道会用多久时间,但无论怎样,每个人最终都会经历死亡,坦然一点,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将来我能不能做到这么坦然,但我是希望自己能做到的,因此,我也会尽可能地去了解相关的行业和资讯,如果从医院离职之后,或许我也会从事临终关怀相关的工作吧,像我这么帅气的人,如果让疾病晚期的病人能够看到,估计他们也会舒服一点吧,hhhhh,,,

(PS:如果有相关行业的在职或过往在职的人,请和我联系。)

另,如果想了解一下死亡,可以参考电影《入殓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