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身体都管不好,就别妄谈人生了

 黄元章553333 2019-10-03

昨天因为探望病人,在医院呆了大半天的时间,医院的冷气开的很足。回来以后,感觉有点头疼,胳膊上也有些酸痛,赶快活动了一下,把汗出来以后,酸痛和头疼都消失了。

今天是我不开空调的第四年。这之前,我基本上要从五一开始就整夜开空调,宁愿盖被子也不会关空调,再就是冷饮不离手,基本上一天冷饮要喝十瓶以上。

我说不开空调,很多朋友觉得,对于我这样一个胖子而言,不可思议。我最胖的时候220多斤,有两次达到这个体重,一是大学刚入校的时候,那时候也没什么事,心宽体胖,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学习,其实还好,那时候220多斤,也没让别人感觉特别胖。再就是后来2013年左右,那属于过劳肥,因为从2010年开始做《大道鲁商》,忙了三年多,精力高度集中,消耗巨大,很多时候要大吃一顿,而且是大快朵颐才能感觉好一些。

2014年,我自己很清楚,我的身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即使睡过午觉,下午两三点钟,跟朋友聊着天都能睡着了,其实从中医上来讲,这就是脾不运化,一天里,绝对大多数时候昏昏沉沉,心烦意乱,也集中不起精神来。整个夏天,我的工作几乎都会是停滞的,要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了,才能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我这体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严重的湿热,同时还有湿寒,中医上,湿是最难去的。而祛湿,基本也都是从健脾开始的。

回顾这20年,一身病都是自己折腾起来的,其实,主要是三点,一是酒,我没酒瘾,但是酒量还可以,也不太会在酒桌上说客气话,一般别人一说就干,最多的时候,连着一个月喝酒,没吃过主食;二是熬夜,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很少有主动入睡的,每次都是把自己折腾到精疲力尽,实在睁不开眼了,才能入睡;三是空调和冷饮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的问题,我不是一个和别人能够当面吵起架来的人,基本上一吵架,或者和别人一有冲突,就很容易自己生闷气,有时候,需要几天才能逐步的平和下来。不过,这几年已经明显改观了,再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也都能很快的排解掉。

连身体都管不好,就别妄谈人生了

所以,从2015年开始,痛下决心,要把身体调理好,在刘老师的帮助下,这几年感觉很明显,一年比一年好,体重也自然下降了。最主要的变化是,精力比原来充沛多了。我现在的作息时间基本上是每天5点或者5点半起床,然后开始忙工作,忙到11点左右,吃午饭午休,下午两点半开始忙到5点半,吃完晚饭是我写稿子的时间,一般是到11点半左右。这样强度的工作,对我原来来讲,基本是不可能的,原来一天能有半天时间精力充沛的工作就算不错了。

而不开空调,前几年,偶尔还会感觉身体燥热的难受,但是今年入夏以来,我基本也没有感觉特别热,特别难受,即使大家都觉得特别热的时候。

身体健康的人,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的敏感。就像我昨天从医院的中央空调的环境中出来的时候的感觉,这时候,及时的调整一下,很快就能恢复,

如果你身体湿热、湿寒严重的话,你会觉得在空调房里才是最舒服的,一出空调房,人就要炸了,是因为你身体里的热气根本散发不出去。

连身体都管不好,就别妄谈人生了

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篇幅来讲我自己的经历?

其实,我们现在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就是:间歇性奋斗,持续性奔溃。我们一般都将原因归结为没有意志力,没有毅力。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意志力,毅力来自于哪儿?意志力和毅力,说到底也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消耗,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咬牙坚持以后,或者高度紧张以后,都会有虚脱的感觉。包括我刚才说到的“过劳肥”,因为这是我们的身体本能,突然的高消耗,身体就下意识的要我们吃更多,储备更多的能量。

但是,吃进去更多,储备了更多的能量,并不一定都能等量的变成能量,而很多时候是变成了脂肪。因为摄入是一部分,消化、吸收、分配是另外一部分。这就涉及到脾的运化功能,所以中医上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这就涵盖了从摄入、吸收、运化的过程。而转化成脂肪的你,进一步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

我们经常说,心力憔悴、有心无力,其实就是你的身体支撑不了你的野心。

我们很多人在一些时候,容易很仓促的做决定,或者没有耐心关注一些特别明显的细节,问题其实就是出在了,你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这些事情,导致了焦躁不安,没办法耐心去做好每一个细节。而一个细节的失误导致的是一连串的问题,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让我们狼狈不堪,还总是觉得自己做事不顺,很多时候,我们归结为运气不好,其实绝大多数的运气不好,是你自己的身体、精力支撑不了你做好每一个细节。

今天,我们来分享的几段内容,都和这个主题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我想,稍微有点养生的想法的朋友,应该没有没听过这一段的。这里的问题,我们今天只是比那时候更严重。这些也都是导致我们身体问题百出的根本原因。

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也都开始谈自律,不过好多人又搞错了方向,就是高强度的健身,或者阶段性的高强度运动,不尊重规律,更不尊重自己的身体。

适度的高强度锻炼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你首先要先恢复身体自身的机能,而办法也很简单,是在这一段之前: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办法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果你想改变,先从这里开始,恢复身体机能之后,这个时间段,我自己的经验是三个月到半年,再慢慢的加一些锻炼,而不是上来就进行高强度的锻炼,而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切忌报复性的高强度训练。

这里有一个建议:不管你是信中医还是西医,都要找一位真正有水平的医生做朋友,这会对你极有帮助。

我们再看下一段:

《列子·说符》: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简单的翻译一下: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像这样的对话,很多经典里都有,我们很多人也容易忽略了修养身心里边的修身,更多的把这些直接理解为修心,更多的是古代的帝王和君主要学会修心,要学会清心寡欲,但是,大部分是直接忽略了其中修身的部分。

古代的帝王们基本不受什么约束,酒池肉林、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国力一旦稍微强盛,承平日久的时候,帝王们的欲望更加难以控制。不像我们今天,还有老板、父母管着。

而修身本身就是修心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没有多少约束的帝王们人口腹之欲、好色之欲不好控制,但是还有谏臣、道德的约束,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反而更缺少了道德的约束,在很多人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其实,如果饮食、起居、作劳的控制,更考验人的定力和自控力。

连身体都管不好,就别妄谈人生了

现在,很多人都有了养生意识,保健、健身相关的产业也都发展很快。

但是,中国的古人们,认为人的身体、智慧和品性三者要放在一起修养,这就是中国人的“养生”,而不是单纯的养身、健身、精神健康之类的分法。

养生又是从养心开始的,《管子·枢言》中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把养生之道的着眼点、用功处放在“心”上,所谓“道气血”(导气血),这里的气就是生命之气。对于养生的内容,《管子》里比较集中的是《内业》,也就是内心修养之业,也就是如何搞好内心修养,从根本上去养生。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黄侃(《管子》最好的版本是黎翔凤整理的,黄侃是黎翔凤的老师),读了《内业》之后,说:古道家言也,《参同》、《黄庭》皆于是乎出。黄老先生的意思是:这才是真正原始道家的学说,是后来众多道家著作《参同契》、《黄庭经》的源头。他接着说:诵法此等文籍,实足以安身成德,岂不胜于方士隐语、缪其辞义,使人误解以滋欲者乎。

所以,《管子》的养生之道,养生的目的在于:以求长年、长心、长德,这才是真养生。而不是乱吃那些乱七八糟的补品、保健品,那些更多的是属于养生之术,而不是养生之道。

《管子·中匡》中,齐桓公问管仲:请问为身?就是怎么把身体搞好,管子回答说:道气血,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其实就是要在血气上下功夫。其实,我们后世的中医理论和养生术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管子·内业》

具体就不过多解释了,简单的总结一下,这里的“精气”就是道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怎么做呢?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这里多说两句,这里的心指的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我们现代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因为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真正给我们力量的更多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慧应该是指一种悟性,一种感悟力。其实我们反复的讲经典,包括我写的这些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够给大家有所启发,体悟这种智慧。我们传统的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开发人的智慧,而不是能包本背下多少经典。有了智慧,可能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就有了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过度追逐,就是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管子·内业》)

这一段的意思是:人的心里本来就充满了精气,自充自盈、自生自成。但是,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忧、乐、喜、怒、欲、利。解决的办法就是去除这些东西,精气自然恢复充盈,回归本心。恢复内心的宁静之后,就能明察秋毫,看什么东西都像在身边一样。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唐代牛头法融禅师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妙不可言。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

文字比较长,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只把重要的拿出来。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的本性,讨厌声音语言,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所以人要修心而正形。而是否得道对人的影响就是: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就是人的生死,事情的成败的根源都在这

那又该如何修这颗心呢?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意思是: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欢畅。忧愁与恼怒—就会失去生命的正常秩序。心里有忧悲喜怒,“道”就无地可容。有了爱欲的杂念就应当平息它,有了愚乱的思想就应当改正它。不用人为地引来推去,幸福将自然地降临。道是自然到来的,人可以借助道的到来而予以谋虑,虚静就能得到道,急躁就会失掉道。灵气在人的心里,有时来有时消逝,它的小可以说其小无内,它的大可以说其大无外。人所以失掉灵气是由于急躁为害。要是心能够平静,道自然会安定下来。得道的人,邪气能从肌理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胸中没有郁积败坏的东西。能实行节欲之道,就可以不受万事万物危害了。

而窍门就在于: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简单点说就是:治心要正,然后才能说出来的话是治言,最后才能治事加于人,才能做好事,管好人。

中医养生的逻辑就是清净,而中医的第一要务就是顺气。气血循行无碍为清,六神行处如常为静。

一个能力配得上野心的人,必然是精力充沛的人,是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身体调适到最佳状态的人,是懂得把自己的身体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的人。

一个管不好自己的身体的人,也就别再妄谈什么人生了。管好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工程,而且需要耐心的学习很多东西,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很多道理自然也就很容明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