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白和杜甫这一生就见了三次面。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第二次会面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与他们携手同行。 此人便是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说人不识君”的盛唐边塞诗人——高适。 当时三人在梁宋一带,游山玩水,寻仙问道,登楼赋诗,对月痛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站错队伍,成了李璘幕府。 之后李璘叛乱,而带兵平叛的正是高适。 李白因为被忽悠写了“反诗”,被下了大狱。 要说李白也是冤枉,他只是一心想要施展抱负,却被卷入皇家斗争。 在牢中的他曾托人带信给高适,请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可据说高适非但没鸟他,甚至烧毁了两人的来往信件,以此和李白划清界限。 最后为李白求情的反而是素不相识的郭子仪,因为此事,高适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但奇怪的是,虽然高适和李白闹掰了,但他却一直和杜甫保持密切往来。 公元759年,高适出任彭州(位于四川)刺史。 而杜甫此时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定居成都浣花草堂。 生活窘迫的杜甫听闻高适也在四川,便给他寄了一首“借钱”诗,“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而高适接到信后,也是慷慨解囊,这一点从杜甫的另一首诗《酬高使君相赠》可以看出,“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过了一年,高适又改任蜀州刺史,杜甫还专程从成都前去看望。 暮年他乡相见,自是惊喜,此后两人经常写诗慰问对方。 在正月初七这日,高适给杜甫写了一首生平最动人的诗,杜甫读后泪流满面,“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此诗名为《人日寄杜二拾遗》。 全文如下: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便是正月初一,而杜甫在家中排行老二,又曾担任过拾遗,所以高适称他为“杜二拾遗”。 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的是诗人对故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正月初七本就是祈祥祝安的日子,漂泊异乡的人,自是又添了一层思亲念友之意。 而冬去春来,柳条萌芽,梅花盛开,本是令人愉悦之事,但是对于游子而言,却是平添了几许愁绪。 “柳”同“留”,最能勾起游子的思想情绪,就像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梅花也是如此,“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所以诗人说“不忍见”、“空断肠”。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既有漂泊异乡的伤感,又暗含身世浮尘的愤懑之情。 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中原战火纷飞,诗人却被外放,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法施展,心中的抑郁之情可想而知。 但即使远离朝堂,诗人的心中也是心系国家黎民,所以才会“忧复千虑”。 国家命运未卜,再联想到个人身世,更是伤感不已。 他和杜甫都是作客他乡,今年已是相思不相见,那么明年又是何场景呢? 这种不可预知的未来,让他的心怅惘到了极点。 接着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层,既有对当年的回忆,又是对老友的深情关切。 高适在20岁到28岁期间,曾隐居商丘,躬耕取给,28岁后便一直为仕途奔波。 到如今已是30年,书剑飘零,风尘终老,愧疚感油然而生。 所以最后他发出了“愧尔东西南北人”的感慨,他愧自己匡时无计,愧友人对自己的希望。 这种“愧”足见两人相知至深,友谊之真。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有的只是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深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感人至深。 虽然高适和李白闹掰了,但是他写给杜甫的这首诗却是难得的动人心弦,就像明代李攀龙在《唐诗训解》所言:情真意恳,词亦是达。 不知你怎么看高适、李白、杜甫这三人的友谊呢?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