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外星人家族成员 2019-10-10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诸病久,亦皆有郁。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

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我们今天来看下何谓六郁,如何辩证如何解。

1:气郁

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

气郁者,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等方加减

气郁生痰者,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进行加减

气郁化火者,宜疏肝清热,解郁和营。逍遥散等方。用逍遥散加减

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2:血郁

《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证见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治法:和血解郁。

主方: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加减

3:湿郁

《丹溪心法》卷三。指感受外湿、郁于体表肌肤而致病。龚廷贤谓:“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万病回春》卷二)。

治法:祛湿解郁。

主方:湿郁汤、升阳除湿汤加减

4:热郁

因诸邪久延不愈,郁而化热所致的 病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皆是热郁。”

治法:清热散郁

主方:火郁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5:食郁

《丹溪心法》卷三。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证见吞酸嗳气,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

治法:消食解郁

主方: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

6:痰郁

《丹溪心法》卷三。指痰气郁结、肺气不利的病证。《万病回春》卷二:此证“动则喘满气急,痰嗽不出,胸胁痛,脉沉滑也。”

痰由气火所生,因气滞则水湿不行,火郁则蒸湿为痰。痰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之痰,如喘咳中吐出的,这是以脾湿为主,不是肝气肝火所生,故不列在本病论述范围。而本病所言之痰,则基本属无形之痰,仅据以下症状,即可认为是痰郁:

1:烦闷失眠,头痛梦扰;

2:脘闷呕吐,心烦阵阵;

3:癫痴狂乱,昏不识人;

4:结块边缘清晰,压之不痛;

5:肢体暴废,或耳目猝然不用。

治法:涤痰解郁

主方:痰郁汤、涤痰汤、节斋化痰丸、升发二陈汤等方加减

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6种郁症皆可解

六郁,是气、血、湿、火、痰、食等六种郁症的合称。郁,是壅遏不通畅或郁结不舒。元代 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百病生于气”,气不行则血行不畅病血瘀,同样气郁可致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湿郁、痰郁、食郁,说明气血郁结,则其他郁证 就会相继而生,并且六郁相互影响,所以在具体辩证中需祥加勘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