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圈

 ht87 2019-10-11


这是思维习惯系列的第 29 篇文章
全文3769字| 约10分钟读完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存在,比如:
有些人明明付出的比别人多,走的却没有别人远;
有些人工作多年,技能多、知识广,最后却输给了只有少量技能的应届生;
有时候在某件事上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却不如在另一件事上花费5分钟学到的东西多;
看起来的确是不太公平,但其实这些不公平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否了解自己的能力圈,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事。
什么是能力圈呢?
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边界。借用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话就是:在这个领域你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快速的成长
这个词最早来自于投资界,起初由巴菲特提出,指的是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那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并在其中快速成长呢?

学会做减法,扬长避短
找到能力圈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做减法,然后扬长避短。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所以,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重点突破。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2个例子。
1

巴菲特很牛吧?全球著名的投资商,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但尽管如此,他在投资的时候仍然非常“保守”。

这么多年来,他只投资消费、传媒、能源行业,极少碰高科技行业,对比特币更是退避三舍。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喜欢、也不熟悉这种靠资金推动瞬间泡沫化的领域,而他所擅长的,是研究长期价值找到被低估的宝贝。

2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位美国的棒球冠军。

这个棒球冠军曾接受电视台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你能拿冠军,有什么秘诀吗?”

冠军是这样回答的:“我给自己面前划了一个很小的圈,我只接对方打到圈内的球,其他的不接。”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舍弃掉那些耗时耗力、效果却不大的短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盲目地在自己的短板领域发力,那么眼前的路,有可能只会越走越窄,甚至失去方向。
而反过来,努力发展你的个人优势,特别是别人很难去模仿的优势,才更容易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最大值。
那怎样判断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劣势呢?
你可以试着观察和探索自己是否有下面这些反应和情绪,如果有,那这些大致可以认为是你的优势。
1.看是否存在一些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也就是在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却表现出众的事情。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从来没有学习过五线谱,也没有学过钢琴,但只要是他会唱的歌,马上就能唱出谱子,并能用钢琴弹出曲子。这其实就是他的一个优势。
2.看是否存在一些学的非常快的事情。
比如对某一领域的东西,别人用3小时才能学会,你花10分钟就能学会,而且你一旦接触,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心流: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那这很可能就是你的优势领域。
3.喜欢使用某种能力去完成事情。
比如写作,虽然很多人并不能达到作家的水平,但是如果能经常使用写作这一技能,去分享知识,表达观点,传播思想,那他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4.利用某些能力完成任务后,很有成就感。
从脑的演化来看,我们可以简化地将大脑分成三个部分:爬虫脑、古动物脑、人类新皮层。
大脑皮层是最外面薄薄的一层,理性决策和思考在这一层发生。而人的情绪和本能的反应却是由爬虫脑和动物脑控制的,比如及时满足,优越感等等。
如果你利用某些能力完成任务后,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很容易得到即时满足,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优势。
相反,那些你学习研究很久,也没有成效的事情;你讨厌或者压根想不起来使用的技能;你使用之后也完全没有成就感的技能,则被认为是你的短板。
风险资本家弗雷德·威尔逊说过:“你取胜的唯一途径就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坚持做你擅长的事。
在能力圈内做事,就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你的优势,尽可能不触碰你的劣势。
在优势领域进行深耕
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充分放大你的优势,让它最大程度的贴近你的能力圈边缘。
怎样放大呢?
就是要死磕,在该领域内付出加倍的努力。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目标清晰,并且善于利用自己优势做事的媒体人。
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在一项擅长的技能上死磕到底。
比如,罗振宇死磕知识付费,papi酱死磕短视频,彭小六死磕简书……
看起来他们都是这些领域的幸运儿,但其实在成名之前,他们已经付出了高出别人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努力。
物理学家波尔说:“专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
所以,只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把每一个环节都打通了,才能将优势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成为人群里的佼佼者。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1.在优势领域付出更多时间。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投放到少有的几个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专业。
那具体如何分配我们的时间呢?小编之前推荐过两个时间分配的原则:二八法则和四象限法则,可以帮助你把时间用在想用的事情上。
如果你之前没有看到,可以点击这里进行查看:如何把时间优先花在重要的事上?推荐给你2个法则
2.制定清晰的目标体系。
除了付出更多的时间,一个清晰的目标体系可以让你不会迷路。
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你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还要把目标一步步进行分解,详细到每月、每周、每天要做什么,这样才不会失去方向。
至于如何进行目标拆分,小编还推过另外一篇文章,专门讲到这一点,你可以点击查看:如何通过拆解,达到自己的目标?
3.保持专注。
HBO 的巴菲特纪录片里,巴菲特讲了一个故事:比尔·盖茨的父亲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各自在纸片上写一个词,说说什么是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的。
结果两人一起翻开纸片的时候,上面写着同一个单词 —— Focus(专注)。
这足以体现了专注的重要性。
那怎样做才能让我们保持专注呢?
你可以尝试下面这几种方法:
1.在你的优势领域,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但又不远远超过你能力的事。
2.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反馈,比如把目标拆分的足够小,完成之后就会有成就感。
3.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非常必要。
很多人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开始选择正确,更多的是愿意为自己的选择长时间深耕。
避免陷入舒适圈
说完了如何找到和精进自己的能力圈,最后我们谈谈如何避免失败。
在能力圈内做事,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懒,把熟悉当做安全感,陷入舒适圈。
“能力圈”和“舒适圈”这两个概念表面看起来差不多,都是为自己划定一个圈,里面都是最熟悉的领域、知识、方法、习惯、心态……
但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能力圈”虽然是围绕你最熟悉的领域努力,但需要你不断地深耕学习,扩大你的优势;而“舒适圈”虽然也不会造成冒险,但是会让人缺乏挑战,止步不前。
2015年9月,张泉灵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央视,加盟专注于早期投资的紫牛基金任合伙人,在离职的公开信中,她说:“希望生命下半段重新来过。”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她看来,时代的变化天翻地覆,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去理解适应这种改变,那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你可能会问,她是主持人,现在去搞基金,这不是脱离了自己能力圈做事吗?
其实说到底并没有脱离,这个在傅盛邀请张泉灵加入时就给出了判断:
“泉灵本质上是一个记者。记者的核心是去了解事情的规律,通过媒体推动改变;而投资的本质也是发现事情的核心,通过资金推动改变。”
所以,她只不过是将自己的优势稍做些改变,重新发挥作用罢了。
那么,面对外界快速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答案是在行动圈内做事,在舒适圈外学习。
在行动圈内做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重点说如何在舒适圈外学习。
为什么要在舒适圈外学习呢?
因为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舒适圈”内,只关注自已喜欢的东西,只了解自己熟悉的方向,只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把自己习惯的工作做到自己习惯的水平,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舒适圈外学习,其实是在慢慢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边界。 
那怎样在舒适圈外学习呢?
就是既要专注于自己所做事情,同时还要偶尔探出头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看看周围人的进度,尝试一下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可以借鉴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完成大挑战可以从小任务开始,在小任务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正面暗示,从而增加自我信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小的任务开始尝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有时候所谓的成功,并不在于了解的更多和更全,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切入了自己能力圈范围内最拿手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