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论语》14.40宪问篇——作者七人矣

 文冠厚朴 2019-10-11

一起学《论语》14.40

宪问篇——作者七人矣

【原文】
子曰:“作者七人矣。”
 
【白话】
孔子说:“起而避去的贤人,已经有七位了。”
 
【释词】
子曰:因为本章有“子曰”二字,朱子将上章与本章拆分为两章,今从之。
作:起。看到苗头已萌发,于是起而避去,不受其辱。白石钱氏:“作,如‘见几而作’之‘作’。”
七人:七人之数,如果接上章言,则可能为“逸民七人”。《论语》记孔子所遇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晨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共有七人之数。王弼则认为七人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钱穆认为:“此乃孔子慨叹世乱,以指同时人为是。”
 
【先贤精义】
朱子曰:以上下文推之,意其为隐者而发耳。
李氏曰: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刘宗周曰:七人无所指,当时若沮溺丈人、晨门、荷蒉、太师挚诸人之流,皆从事于辟世云云者。视圣人无可无不可,若失之固,而洁身辟乱,以待天下之清,亦不诡出处之正者,其清风高节、明哲保身之谊,千载而下,不可多得。夫子曰“作者七人矣”,推尊之意亦独至矣。
陈祥道曰:作者七人,则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是也。之七士者,皆成德之逸民,故或辟世、辟地、辟言,而去就进退之理备矣。至于孔子,则集七人之大成,可以则仕,可以则止,故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扬子曰:“圣人不遁乎世,不离乎群。”庄周曰:“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所谓无可无不可者也,古之所谓大隐如是而已。彼晨门讥其不可为而为,荷蒉讥其莫知而不止,岂知此哉?然圣人之有为常,出于无为;其有心,常出于无心。荷蒉之闻磬知其有心,而不得其无心,则其所知也浅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忧时之意也。君子之出处视乎其时。时而盛,则在野者常聚而升之于朝;时而衰,则在朝者常散而归之于野。其作而隐去者,盖已七人矣。夫七人岂其无用世之思哉?而何以高蹈远举,如是其不少也夫!国家之用人,惟其贤而已,故尝得一二贤士,遂足以成天下之治。举七人而群隐焉,则世道之降可知。是以有国家者,能使贤士效忠于朝,而不至荒遁于野,则以几于上治不难矣。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论语新解》《四书解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