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40:圣人自己劝自己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心里不痛快时用什么方法排解?一位隐士在孔子门外听了他击罄的声音后,给了孔子怎样的忠告?孔子作何反应?为什么越是智慧,就会越孤独?为什么说音乐能纾解人的情绪?为什么说上天喜欢用残酷锻造高贵的灵魂?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圣人,但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有郁闷纠结的时候。弟子们有不痛快可以找他,去请教他,可以开导他们。他自己不痛快,该怎么办呢?
01
《论语》的宪问篇里记载了一则,是孔子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击罄来抒发情怀,被路过门口的一个隐士听到了。
两个人没有照面,但是这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很让我们受触动。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想推行仁政,想恢复周礼,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失望。这个时候心情很有可能会不好,老人家选择用击罄的方式,来疏解自己的郁闷。
他在自己家里敲这个罄,巧就巧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挑着草筐从门口经过的人,听到孔子敲击罄的声音,听懂了孔子的心声。说到:“哎呀,这是有心事儿啊,这个敲罄的人。”
又听了一会,接着说:“敲磬的声音有点儿粗陋啊,太固执了,这声音铿铿铿铿的,听起来怎么那么固执?别人不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做好自己算了。水深的话,就穿着衣服过去;如果水浅的话,可以把衣襟提起来,趟水过去。”
孔子肯定是没有跟这位荷蒉者见面,中间的细节我们也不了解。但是这位荷蒉者对孔子击罄的评价,他肯定是知道了。孔子自己说:“他倒是很干脆啊!我是没有办法反驳他的。”
02
读了这则《论语》,首先第一个感受就是,圣人的心事无人可说。
咱们讲了,弟子有困惑可以找孔子,那个孔子他也有想不开的时候啊,他也有不痛快的时候啊,有郁闷的时候啊,他该怎么办呢?
孔子的情绪抒发,郁闷的纾解,最主要的方式是音乐。
我们知道,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是收的。而乐是抒发人的情绪的,释放人的个性的,释放的。我个人到了40几岁,才认识到音乐的价值。
音乐就是把人想说又说不出来,没有地方去说,找不到恰当的对象去说的心事,用演奏的方式,用歌唱的方式把它唱出来,演出来,奏出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纾解。
我们知道孔子喜欢唱歌,喜欢弹琴,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到别人唱歌唱得好,一定要先请别人再唱一遍,还要再跟别人一起合唱一遍。
没想到的是,孔子在卫国的朝堂上没有遇到知音,却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了一个知音。两个人没有照面,但是互相都知道对方的心思。
03
击罄的人和听击罄的人,心灵都是极为通透的,他们内在一定有很强的共鸣。
那我们还要再问一句,一个挑着筐的普通的劳动者,他为什么就能够听懂孔子的心声呢?那应该不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应该是一个有智慧的归隐避世的君子。
他应该也有跟孔子一样的见识,相似的价值观,甚至他也可能像孔子一样,做过尝试,做过努力,想要扭转局面,结果是从失望走向绝望,最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不再同流合污,选择独善其身。
孔子虽然和这位荷蒉者心有戚戚焉,但是两个人也有不同之处。
孔子最难得的是,在失望和苦闷之后,仍然选择坚守,选择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尝试。虽然他也失望,但是他没有像荷蒉者、这位隐者那样绝望,他没有选择彻底地逃避。
两位都是智者,都有超出普通人的大智,都能够看懂这个时代的病因,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局面,都知道该去做一些什么。但是区别在于,这位隐士缺少孔子师徒们的大勇。
也就是说,这位隐者他智慧是有余的,勇气跟孔子比是不足的。孔子师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能够忍辱负重,这种精神更难得、更可贵。
04
那么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该怎样理解孔子最后的反应呢?最后孔子说的这句话,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书中解释不一样的。
有人说,“果决呀,我觉得我没有办法责怪他。”孔子赞叹对方的果断,认为对方没毛病。
还有的学者说,孔子是赞叹对方,果断呐!我没有办法说服他。
这个隐者通过《诗经》已经明确地告诉孔子,这个世道有救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努力。也就是说,浅则揭。如果已经没救了,水太深了,那索性就同流合污,就烦不了了。
孔子当然没有办法说服他,人家说的在理啊。
当然还有的书中说,孔子是讲,好干脆啊!可是他不知道我的难处啊!对于这种解读,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这位荷蒉者,这位隐士怎么能不理解孔子的难处呢?而且跟当时的这种环境和孔子的心境,似乎不那么贴切。
孔子的本意,我们是没有办法跟他老人家求证了,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场景还原到今天。
相信以老人家的智慧和胸怀,他肯定不会反感这位隐士的一走了知。要知道那也是很难的,在那个时代,能够不同流合污,人格就已经是很高贵的了。
孔子也不是没动过逃避和归隐的念头的,但是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是他放不下,他就是要坚守。
这个时候,后半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孔子的自白,自己在劝自己。
“我可是难以做到的呀!我可做不到一走了知啊!我可是难以做到像你那么干脆啊!”
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语境,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家之言而已。
05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人越有见地,越有智慧,就一定会越孤独。
你把历史读一读,就会发现智者基本都是孤独的。
2016年2月17号,精读这则《论语》,我写了一段心得:
孔老人家拼上自己的一生,扑向一堆已经快要化成灰烬的柴草,只是希望以一己之力,保护住我们这个民族文明的火种,而不至于彻底的熄灭。
面对不理解、不接受、不成功,孔子没有选择逃避和归隐,是因为他有大智,能在危机中看到转机的种子,能够做到失望而不绝望,没有彻底放弃希望。
而最最可贵的是,他老人家能够集大智与大勇于一身,为了个人可以苟且,可以选择逃避。但是为了天下苍生,他必须强力而行。
那位荷蒉的隐士可以躲得很坚决,而孔子做不到一走了之,他是坚持得很坚决,行动得很坚决。同样都是干脆和坚决,两个人体现的方面正好相反。
我们不仅感慨,越是有见识,越是有担当的人,就越会遭遇无人能懂,无人能用的境遇。
上天往往是用一些看似残酷地手段,去锻造一颗高贵地心灵。
我们普通人都是听人劝,吃饱饭。而那些智慧超常的圣人们,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只能自己劝自己,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