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SCO特刊液体活检必须知道的干货丨CTC富集技术概述(下)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10-13

各位读者,踏着国庆后的清风,我们又与您见面啦~(撒花),上上期小编向大家介绍了CTC富集中物理学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反馈,本期我们将为您介绍CTC分选富集的亲和性法。

亲和性法

这种方法主要根据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的生物标志物分离靶细胞,目前,市场上的多个产品都是基于此原理。亲和性法分为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两种策略,阴性选择是利用白细胞特异的表面标记来去除血液中血细胞;阳性选择是利用CTC特异的细胞表面标记来纯化和分离CTC。

阴性选择通常使用识别CD45或CD14的特异性抗体与白细胞结合,从而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在每毫升血液中含有上亿个白细胞,即使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9.9 %,样品中的白细胞背景依然很高,为后续的CTC检测带来很大挑战,继而影响灵敏性,所以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样品处理步骤多,导致数量本就稀少的CTC丢失率增大,富集结果纯度不高。

最常用的阳性选择方法是利用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简称EpCAM)这个细胞表面标志物。因为上皮肿瘤细胞表面的EpCAM呈阳性,而血液细胞不表达EpCA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由强生子公司Veridex研发的CellSearch系统,它是全球目前唯一同时经过FDA(2004年获批)和CFDA(2012年获批)批准的用于CTC检测的商业化产品,可应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癌症的检测。该系统宣称只需7.5 mL血液样本,即可从400多亿的血细胞中检测到一个CTC。他的原理是将EpCAM抗体包被于磁珠表面,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将CTC分离出来, 但该产品由于检测灵敏度不高,且无法分离活体CTC,2016年初已停产。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唯一经过FDA批准的CTC富集技术就是基于EpCAM靶点的阳性富集,且在临床上有大量数据支持EpCAM靶点的有效性。

CellSearch原理示意图(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打破CTC富集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的瓶颈,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研究员指出,能否用多肽取代抗体做CTC捕获的探针呢?多肽的稳定性比抗体好,分子量比抗体小,这些优势奠定了其批量生产的基础。经过团队的艰苦攻关,有着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肿瘤捕手”(TumorFisher)产品和大家见面啦!我们的原理是将能够与EpCAM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组装在纳米磁珠上,将磁珠混入含有CTC的全血中,表面的多肽可以快速、准确的与CTC表面的EpCAM结合,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实现CTC的富集。此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仅需2 mL血液,通过与国内各大知名医师合作,获取了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认可,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虽然中科纳泰自主研发的多肽纳米磁珠技术是中国企业在CTC分离技术上创新的代表,但中科纳泰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能够将产品落于实处,为广大医师、患者带来更加精确的辅助与指导,我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将产品推陈出新。除了尊享型专业型产品外,还推出了精准型CTC伴随诊断(PD-L1)检测产品,在捕获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重要靶分子的分子分析,可以对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预测与跟踪,为患者打一场目标精准的抗癌攻坚战。(若想了解更多,欢迎致电400-890-2014)

随着硬件技术的升级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基于物理特性和/或生化特性的微流控芯片技术逐渐融入CTC检测领域,有着所需样品量小、流速可控等优点。中科纳泰创新团队紧跟科学发展潮流,更新自身技术,将多肽技术、纳米磁珠技术、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测序技术相结合,在单细胞层面进行基因和蛋白分析,以期望更加深入地进行相关肿瘤机制的研究,提升癌症早期预防和无创诊断的水平,造福广大癌症患者,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

CTC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在健康人群的早期筛查,恶性肿瘤患者辅助诊断、治疗疗效检测、早期复发转移检测、预后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提高检测的准确率首先要确保CTC分选富集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文中介绍的依托物理特性/生化特性的各种检测方法各有千秋,不论是何种技术,只有落于实处,造福患者,结合临床应用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才是真正有用、值得推广的工具。中科纳泰作为精准医学理念的践行者,坚持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砥砺前行,引领中国CTC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