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润之”入展12届国展,他是草书高手!

 攸州刀郎 2019-10-14
宋志伟

又名:文遷,冠芳,重阳,号松竹齋主人。1982年重阳节生于江苏如皋,现定居南京江宁。髫年执笔, 筆耕不辍,学书三十载,略通国画三两笔,现专职从艺,兰亭会首席专职导师。

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 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行草书委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潍坊书法院特邀书法家吴道子艺术馆 理事(曾);南京名人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民族(北京)画院 副院长;云门书院(佛教)副院长;松竹斋书院院长、风致书画院导师。

师从刘灿铭先生;曾为黄惇、言恭达、曹宝麟、周志高、刘恒等先生函授学生、李双阳工作室。

创作手记:
余近不惑之年,髫年之时始学书画,兴趣所致,不断深入学习至今,近些年开始攻大草,深研古人,临帖、临创与创作并行,渐有收获。
当国展征稿启事一出,就开始酝酿作品。虽五体兼修,还是选择了更擅长的草书,因深爱着这种不断变化的线条,有法度,有情感,无定式,无限制,笔随心动,浩瀚无垠。
我期待写出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它应该像山石间的泉水那样自然而然;像奏出音符,流淌出了画面。
首先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最终选择了唐代诗人皇甫冉《同温丹徒登万岁楼》,这是一首胸怀大志 忧国忧民 品格高上 情境深远的诗,我的思考是如何通过笔墨表达出诗意。
首先是整幅作品定调,一是,空间黑白布局带来气势。势从何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的气势是何等之大!所以我选择了在斜纵势,势从画面左上方之外而来,并增补了一些小横势来撑开整幅作品的气象。二是 书写的节奏把握,变化过程产生气韵,同时通过点化间流露出诗意与情感。
为表达出诗的画面感,作品空间感上加强了留白。线条变化互补,穿插呼应。节奏起承转合,既保持了理性又带上许多感性。
期间,断断续续创作了十几幅,皆不如我意,惟有一二幅可以备选,总觉得能写出更好的…,时至临截稿前日,在有所求无所谓的心态调整下,写出了投稿作品。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后面再继续努力吧!
——宋志伟

师友寄语:
日前,因“月耀金陵”赵冷月南京展览之邀而赴金陵,于张天翼兄之兰亭会之际缘得识志伟兄。
志伟生于如皋,自幼染翰。其自谓垂髫执笔,志学之年而入中国书协专业培训,谒代名公,筑基书艺,弱冠移居金陵,拓展视野,后又事业设计,博涉美学,缘灿铭师点拨而重拾书艺,苦心人不负,终于入得十二届国展,进阶国家级门庭,于斯而言,有跳龙门之喜,斯谓可贺也。
志伟兄醉心大草,又游心魏晋小楷和散氏大篆。趋于展览而又有个人的体悟,然万里长征第一步,前途艰辛,书界同仁不可谓不知,志伟亦或有所体悟,余大言不惭,与志伟兄就教。

大草之盛,莫盛于晚明,非于笔法,墨法和章法。亦今之所谓“明清调”,笔法变坏,墨法变淡,章法变糙,此于传统书法是谓”丑”之源,然因建筑格局改变,纸张变大,高堂大轴运营而生,亦因之成就徐渭和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和傅山诸家改变传统创作模式而以手卷册页为主体的创作方式进而成为当今展览书风之主流。
大篆取法散盘,如吴缶老,黄宾翁,陶博吾等,亦是余所仰慕之近现代大家。缶老和陶老取法石鼓,于盘石见气宇;宾翁取法甲骨,于散盘见高古,皆致古意不失;林散老终其一身醉心篆隶,人书具老,正果于大草而成当代草圣。然学草必知篆隶,知篆隶必入说文之门,上可朔源吉金甲骨,下可启隶草简牍之门,志伟兄切不可谓不知。
至于书法一门,不外艺术之一体,皆洗炼心胸,陶悦性情,亦为之境界一说,无论高堂大轴,亦或尺幅小札,唯见性情乃上。板桥,缶老宁做“青藤门下走狗”,实乃仰其高致,法无定法,心无挂碍,视世间若浮云。亦文人所仰之高士林泉,风雅之至也。
自金陵返京之余,如斯数语,以寄志伟,亦以自勉,因以记之。
——侯勇

作品欣赏:





来源书法聚焦,仅作分享,

手机微信同号:13365021396

书/法/字/典/网/推/荐/单/品

手工印石闲章系列
(全国包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