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他是和卓别林同时代的喜剧大师, 他的电影,至今在影视圈仍有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而他的名气,却远远低于卓别林。 他就是有着“冷面笑匠”之称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 电影界大佬费德里科·费里尼曾这样评价他俩—— “卓别林是在扮演一个孩子,而基顿就是一个孩子。” 《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 也曾对基顿的电影《将军号》做出这样的评价: 它是一种高级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卓别林所不具备的。 确实。 巴斯特·基顿的喜剧区别于传统的艺术表演, 而且,大多数作品都来自于他天马行空的想法,自编自导自演。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 这些超高难度的表演也成了其独有的喜剧招牌。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成龙初设好莱坞时, 会被人成为“中国的巴斯特·基顿”。 因为成龙也承认过,自己的动作喜剧风格主要是跟巴斯特·基顿学习的。 一些经典动作桥段都在向基顿致敬。 在那个默片时代, 基顿的电影更像是一种极赋想象力的电影语言, 为后来喜剧,甚至任何电影创作所提供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比如这部1924年的作品《航海家》中就有很多经典镜头, 无限翻滚的房间—— 史上最为经典的假吻, 这一些,都堪称是那个年达最具想象力及视觉冲击力的桥段。 1895年,巴斯特·基顿出生在一个舞台剧演员的家庭。 他的原名本来叫约瑟夫, 而他的艺名巴斯特,还是当年与他父母共同表演的逃脱大师胡迪尼起的。 据说是因为在某一次,他看到基顿从楼梯上摔下来却毫发无损, 心里卧槽,大喊了一句“Buster”(结实的孩子), 后来就成了基顿的艺名。 实事证明,基顿确实天赋异禀。 他从小就“皮糙肉厚”。 小时候他曾经在一天之内数次遇险—— 先是手指被甩干机绞伤,而后脑袋又被砖头砸到去医院缝针, 最后带着两个伤爬窗户被飓风吹走, 他竟然还毫发未损,非常淡定的回来.... 不过因为实在是太皮,基顿的爸妈不敢把他一个人留在家了, 而是带着他四处演出,有时候也会让他一起上舞台。 一家人搞了一个名叫Three Keatons的秀,大获成功。 也就是在这个节目里, 小基顿觉醒出了他独有的喜剧表演风格。 21岁那年,基顿初闯好莱坞, 因其表演风格具有独到的冷漠与滑稽动作的反差感, 就被媒体“Stone Face”石头脸, 这也是他“冷面笑匠”称呼的由来。 对于这个称号,基顿自己评价道: “当我有了名气后,影评人叫我石头脸,我曾经专门把最早的片子拿出来检查,发现自己确实没笑过,我自己都不知道,但既然大家都喜欢,我就一直这样了。” 在1923年至1929年期间,巴斯特·基顿共拍摄了12部长片, 堪称是他最辉煌的6年。 当时的他也成为了20年代好莱坞最出风头的喜剧演员。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 而《福尔摩斯二世》更是被知名电影杂志PasteMagazine评为影史默片百佳中排在首位。 说起来,这部片主要讲述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在一次睡梦中穿越了个个场景, 进行各种光怪陆离的探案缉凶。 影片使用了戏中戏的手法,使基顿可以自由穿越在毫无关联的各个场景之间。 这种拍摄手法让当时的观众拍案叫绝。 不过从1928年起,基顿在放弃独立制片签约米高梅, 成了他演艺生涯的最大错误, 签约大公司的他因此失去了创作自由的能力, 之后作品开始变得泛泛无奇,再也没有之前的爆款诞生。 1960年,基顿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自此,他的演艺生涯也到此为止了。 但他留在影视界的技术,或者说是精神的遗产, 却成了全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 这份财富价值几何? 看看有多少电影人模仿借鉴致敬他,就能明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