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读「论语」9.13:美玉当求善贾沽,仁道需觅良时用

 至譽無譽 2019-10-15

「子罕篇第九」13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假如这有块美玉,是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啊!卖掉啊!我也正要找识货的人。”

【注释】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善于经商,富致千金,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世称“端木遗风”。

“韫匵”,用物品包裹或纳入木匣之中,收藏之义。“韫”音“运”,裹也;“匵”同“椟”,音“读”,木匣或木柜。

“诸”,此处是“之乎”的合音字。

“善贾”,识货的商人。“贾”音“古”,古时称行商为“商”,称坐商为“贾”。也有学者认为“贾”通“價”(“价”的正体字),虽然亦通,但却容易让人产生投机求利的歧义,故不从此解。

“沽”,音“姑”,卖。

“待”,需要之义。类似用法如《史记·天官书》中的“不待告”,以及词语“自不待言”、“待教”等。通常是作“等待”解,今不从。

【评析】

子贡对学道之人该不该出仕心有疑惑,便巧设暗喻问于孔子:“若有美玉在此,是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去找识货的人卖掉呢?”孔子并不点破子贡,只是顺着他的隐喻,连说应当卖掉,并说自己也正要找那种识货的人。这里的“美玉”是喻“仁道”,“善贾”是喻“可行道之君”,美玉得“沽”是喻仁道得行。

子贡等一众弟子随从孔子学道,但学道之后,是当求藏道于身呢?还是当求行道于世?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对于“志于道”的孔子和儒家而言,若不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行道于世,“志于道”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有人认为“孔子与子贡之分别,在「求」字与「待」字上”,认为孔子所说的“我待贾者也”,是“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若人虚心尽礼求之”,“我即与之而不吝也”。似乎有“求”则可鄙,须“待”方为尊。然而,医者医人,儒者医世。若医者必“待”“人虚心尽礼求之”而后医,此可谓“仁”医乎?

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然而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遍求可行道之君而不得。故孔子所谓的“我待贾者也”,绝非“居而待”也,更非不“求善贾”也,实乃“求”而不得也。在“学而篇”第十章中,孔子的学生子禽曾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可见,对于孔子之有“求”,连子贡也是不否认的。只是子贡认为,孔子之“求”是“求行道”,与常人之“求功利”,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实,医者求医人病,非但不显其求可鄙,倒是反见医者仁心。孔子求医世道人心,正见其圣人之仁也。是孔子求仁得仁,何需后人“为尊者讳”?又何“讳”之有哉?

有道德、有学问者,必须要有行道济世之心、普渡众生之念。政治和文教,亦即儒家所谓的“礼乐”,是世间行道的两大途径,亦是人间“大义”之所在。“志于道”者正当见“义”勇为,“求”行仁道,如此方不失“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儒者本色。

善读「论语」9.13:美玉当求善贾沽,仁道需觅良时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