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 | 吴江的这所学校由柳亚子老师开办,一条“诚勤朴爱”校训沿用百年……

 老域 2019-10-16

一条“诚勤朴爱”校训沿用百年

——吴江“最老”学校的传承故事

校名:同里实验小学

建校时间:1902年

创建人:金松岑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赏心悦目的历史文化景点,青春洋溢的学生笑脸……走进同里实验小学,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既有现代风貌又有历史厚重感的校园。

作为吴江“最老”的学校,这处校园是异地新建的,于2003年投入使用。在过去的百多年岁月里,学校经历了数次更名、合并、搬迁等。至今在同里古镇,还能寻找到旧时的办学遗迹。

开创新式学校之始

同里小学是一般人叫惯了的校名统称,实际上历史变迁,校名屡易。

在新中国成立前,它的前身依照时间前后,包括同川学堂、同川两等公学、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市立第一初等小学、同里小学、章家浜小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同里镇中心小学。

90年代的校门

此外,学校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则从丽则女学(后更名吴江县第一高等女子小学)开始,后期有同里国民女子学校、南濠弄小学、东溪街小学;1964年改为同里镇第一小学;1978年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

民初教学楼

1902年,金松岑在同川书院基础上创办了同川学堂,这也开创了吴江新式学校先河。同川学堂分高、初两部分,不同于私塾以文学为主的教学,同川学堂开设了英语、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在钱太初关于先师金松岑的回忆文中有“且先生亲自衣军装,佩指挥刀,以兵法部勒子弟”这样的描述。

金松岑、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清末民初吴江三杰,而柳亚子实则是金松岑的学生,毕业于同川自治学社。在创办同川学堂的第二年,金松岑携柳亚子应蔡元培之邀,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回到同里后,他便将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常规教学中。

同川学堂当时在江南颇负盛名,该校的建校十周年纪念碑是由章太炎篆额的;建校三十周年时,《申报》更为其出画刊特辑,刊登了各种纪念活动的照片,足见学校的社会地位。

1905年自治学社师生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柳亚子先生,第八人为金松岑先生

一脉相承的严谨校风

吴江著名老中医马云翔在1924年至1926年期间,在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在相关回忆文中,他曾提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极为严格,学生留级是家常便饭,每年平均只能升上去四分之一的学生,班级分为智仁勇等班,以学生水平而分。”

1906年,金松岑的学生任传新以退思园为校舍,创办了私立丽则女学。当时,园内的退思草堂是一年级教室,桂花厅为五、六年级教室,二、三、四年级的教室是新建的。女学还开有师范班,专门为家乡培养优秀教师。

雪耻亭

办学之初,困难重重,任传新便捐赠家藏的五万余册书籍建图书馆,开设自然实验室。学校还购买大量新书和实验设备,其中包括《大英百科全书》一套、自然实验仪器全套、动植物标本一套、钢琴一架。后任传新出国考察时,还从德国带回电影放映机一部,这些教学设备在当时的江南同类学校中是极为少见的。

三元街小学(前身为泰来小学)校址在同里古镇三元桥附近,经历数次更名,于1992年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今年74岁的王复陈,曾于1951年起在三元街小学读书。

据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学校的老师年龄普遍偏大,几乎没有年轻教师。1955年,学校扩大,借用金文藻的两个厅堂和一个花园作为五、六年级的教室,校内有池塘、假山、长廊,环境幽雅。“当时课堂上蛮宽松的,老师教学很认真,对待学生很真诚。”王复陈说。

1935年学生毕业照

百年校训“诚勤朴爱”

1915年,丽则女学扩充,任传新花费8300银元建三层教室大楼于退思园之东,新大楼落成时,当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亲自到校参加庆典,并题“诚勤朴爱”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传承百年,至今仍为同里实验小学的校训。

百年校训 诚勤朴爱

今年,同里实验小学实现了扩建,校园文化得到了重新整合。

“校内新规划了一道四园,即同川大道和诚园、勤园、朴园、爱园,结合百年历史,传承文化。”同里实验小学校长徐根泉介绍,如今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老校的标志性建筑,时刻提醒师生不忘历史。

这所百年老校历经了多次变更,但教书育人的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近年来,学校凝练成“教以人为本,人以悦为本”的悦本教育,以学定教,构建“自主合作、灵动愉悦”的悦动课堂。

在该校的课堂上,课堂的主角往往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学校推行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合作制,让每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色,实现自主学习、合作,这与同川学堂标榜的“学生自治”不谋而合。

“金松岑认为小学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军民国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三个方面,放到现在,这个教育理念也是适宜的。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深化。”徐根泉说,近年来,学校开设了阅读养性、习惯立德、运动健体、自主合作四大课程,同时积极发掘区域文化及师资优势,开设了“水乡小导游”、“陈毅爱心围棋”、“锡剧”、“剪纸”、“同川文学社”、“小记者”等社团,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平台。

文化育人

在该校三楼的会议室里,挂有费孝通亲笔题写的一幅字。“2002年正值学校百年校庆,费老提了‘一代宗师金松岑’七个字。”副校长徐泉红在同里实验小学任职已有30年,对于学校的历史颇有研究。

徐泉红介绍,费孝通也曾是金松岑的学生,但并不是正式学生。费孝通在中学上学时,曾跟随父亲来拜金松岑为师,金松岑圈了《史记》让费孝通熟读。后来费孝通又来拜见过一次,不过之后不知什么原因,就没有联系了。

“虽然不算正式拜师,但是费老一直对金松岑充满敬意。”徐泉红说。

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

钱明从新苏师范毕业后,就到了同里中心小学任教,如今一晃已经30年过去了。

回忆起教学生涯,他颇有感叹。“那些年,每天就是单纯地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在一起,做着老师最本职的东西。”钱明记得,那时的学生有时间看课外书,有时间写写毛笔字,在歌声中蹦蹦跳跳,老师和学生走得也特别近。

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试卷不是打印的,考试前几天晚上,老师会在灯下刻钢板、油印考卷。考什么题目,都是老师自己决定,校长都不管,但自由越大责任越大,老师必须得出好试卷。那些年,每学期的考试不多,但学生每一次都很严肃认真。

钱明说:“这就是教育的初心,在我彷徨时,我就会想想以前的事。”

校园一角

钱海燕的教师生涯也是在同里实验小学开启的,2002年入职。钱海燕坦言,她对同小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当时学校借用同里二中的老校舍上课,水泥地面加老旧的木桌椅就是那时教室的配置,钢窗栅栏上还布满了锈迹。”

但是,当钱海燕看到学校的前身——丽则女学墙壁上“诚勤朴爱”四个字后,她对同里实验小学的印象发生了改变。

“前人的办学条件比起现在更加困难,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培养一代代‘诚勤朴爱’的学生作为使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此,钱海燕对学校有了全新的认识。

多彩的校园生活

本文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