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论撷英——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基础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01-03

陈老心系岐黄,颇具巧思,在临证之暇,多有著述,曾云:“中医学理内容广泛,包含病因、解剖、生理、病理、立法、组方、选药各个环节,分别论述中华医学有关知识。从事中医研究,必须熟悉所有环节,才能解民倒悬,救民疾苦,成为合格中医。五十年来,中医基础理论丢失太多,如此下去,必然走上废医存药之路。”陈老“为了恢复五十年前传统”,嘱我等选择其论文十二篇,附于书末,以供前后互参,读者如能认真研读,可进一步了解陈老之学术思想。陈老日前因腰椎骨折,卧床三月有余,现虽初愈,仍然起坐艰难,嘱我等敬告读者:“(下文)全凭一孔之见,不能一一查证,难免有误,敬请同道批评。”

中医学理,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源于道家哲理思维。欲明中医学理与阴阳五行渊源,必须先知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依据,才知成为华夏医学理论基础,不是无源之水,有其客观依据在焉。道家源于上古伏羲、神农、轩辕时代,直到两千年后,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图像撰写《易经》、李耳撰写《道德经》始,才称其为道理,从事研究之士,称为道家。道字含义:《说文》释为“所行之道也。”《广韵》释为“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天地人)万物共由者也。”《易经·系辞》则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道学乃是研究天地间大气变化与其大地所有生灵关系的一门学理,成为医卜星象,诸子百家流派源头,百家各有道理作为指南,亦即《广韵》所谓“理也,众妙皆道也”。现将阴阳五行学说根底,分述于下。

阴阳学说物质基础

阴阳学说,乃是道家经过长期观察天地间的气象变化孕育出来的理论。天上太阳释放之光,大地储存之水,包围地周之气,与其地面所有生物存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关系。其理何在?在于三者均为大地生命赖以生存之源。人类是其生灵之一,不言而喻,阳光、空气与水,也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三大要素。

大气变化不息,源于天上之光。大地之水受到太阳辐射之热,蒸化成为水气(阴气),上升空中与其清气汇合,温度下降,阴气复原成为雾状水滴,阴霾四布,遮蔽阳光,古人称为地气上升为云。云层渐厚,水随气降,古人称为天气下降为雨。大气升降,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地上生灵以此为其生命源泉,此一现象道家归纳成为阴阳二气。二气环流存在一定规律,其理在于大地环绕太阳运行一周之中,不同地区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寒热消长、空气燥湿,也就随之而异,古人根据日照时间长短而有寒热燥湿变化,才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四季变化不同,道家称为阴阳消长,相互转化。在其太极图中画成阴阳相抱图像展示阴阳消长,此长彼消、彼消此长,这一自然变化规律,所谓“道法自然”即是据此而言。华夏医学谓其肾阴肾阳互为其根,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虚,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据天人相应,取类比象言也。观其黄帝所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知医源于道,不是无稽之谈。

五行学说物质基础

上古伏羲、轩辕都是我国研究哲学之祖。神农、轩、岐却是研究医哲结合先驱。经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长达千余年后,周朝春秋时代,才由继承此道诸贤编写成为《黄帝内经》,成为完整理论体系。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三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证明春秋时代诸贤是将黄帝遗书编集成册,略有修改,《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昔在黄帝”一语,是其佐证。

古代学者尊崇师承,此书虽由春秋时期完成,编者饮水思源,不忘其本,仍以《黄帝内经》名之。此书内容乃是结合天文、地理、人文三者论述病因、生理、病理,其中均有阴阳五行身影,经过数千年来实践检验,以其现代目光衡量,多数医理论述与其西方医学比较,某些方面虽然有所不及,但在情志异常、气候异常所致功能异常病变方面,仍然优于西医,古人智慧,令人惊叹不已。

五行学说,是将大地所有物质(无论有无生命)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相互生化、相互制约关系。自然界中,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五者之间存在相生关系,所以称为五行相生。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五者之间存在相克关系,所以称为五行相克。相生相克,永无止息,所谓五行,据此言也。阴阳五行,展现了宇宙循环不息规律,以此解释人间万象,实有其理在焉。

中医理论体现医哲结合学理

前已言之,阴阳五行乃是道家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解释自然界中众多现象学理,属于哲理范畴。其中轩岐诸贤,则是医哲结合先驱。医哲如何结合?一言蔽之,是从取类比象,天人相应观来。黄帝、岐伯诸贤,是将阴阳五行与中医学术巧妙融为一体,成为医哲结合学理。《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系据此而言。

轩、岐为了医哲结合,以其阴阳代表人体气、血、津、液、精五类流动物质,五行代表人体肝、心、脾、肺、肾五系组织结构,成为阐述生理、病理、立法、组方、选药理论依据。具体言之,是将肺系所摄体外大气称为阳气,是其五脏功能活动能源。由于阳气是与水气同行,称为阳中有阴。脾系摄入水谷所化谷精以及肾系生化之精,也是五脏功能活动能源,体阴用阳,称为阴中有阳,两者相合,成为人体阴阳变化基础。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五脏,成为五脏代称,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如此分类,其理何在?也是从其天人相应,取类比象而来。轩、岐为何要以五行作为五脏代称?不妨再为剖析其理,以释其疑。

前言大地环行太阳一周,不同地区,日照长短不同,空气燥湿各异,从而形成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

寒冬一去,春天来临,日照渐长,气温上升,地上草木复甦,逐渐生长;与人肝系筋膜因受冬寒而呈收缩,春天因有阳光之温,从而逐渐舒缓,如出一辙,故以风、木作为肝系代称。

夏季气候炎热,草木生长茂盛,与其心系因得阳气温煦,血络舒张,血行畅旺相似,故以火为心系代称。由于长夏阳光蒸发水气最多,雨水充足,大地潮湿,宜于植物生长,与其脾胃摄纳水谷,成为五脏功能活动能源相似,故以土为脾系代称。

秋季草木果实累累,是其动物谋生所需,贵重如金,与其肺脏所吸大气供给五脏,无则危亡立至相同,故以金为肺系代称。

冬季日照时间最少,水冷成冰,地面生物惟有蛰伏地下才能渡过难关,与其肾脏所主之水需要命门所输阳气温煦,化水为气,才能上升外发,环流全身相似,故以水为肾脏代称,以上解释,是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来。

综合上述,五行代表五脏,既可反映五脏生理特征,又能反映五脏相互依存关系。再以五脏相克而言,肝脾两脏,存在肝木克土;脾肾两脏,存在土能克水;肾心两脏,存在水能克火;心肺两脏,存在火能克金;肺肝两脏,存在金能克木,五脏之间反映了相互制约关系。五脏相生相克,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阴阳五行相互依存的整体观。

由于五脏功能活动与其阴阳变化之五行时令更替类似,所以人体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都与体内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中医诊病,必须以其四诊所获证象为据,观察阴阳升降出入、盈虚通滞,脏腑经脉弛张状态,才能据证析理,作出病理诊断,何也?盖人体五脏功能盛衰,经脉弛张,均与阴阳升降出入、盈虚通滞息息相关;一旦致病因素引起脏腑经脉弛张异常,气血阴阳逆乱、虚滞,即成互为因果故也。

综上所述,轩、岐将其阴阳五行自然规律与中医学理融为一体,阴阳作为气、血、津、液、精五类流动物质代称;五行作为肝、心、脾、肺、肾五系结构代称,阐明天人相应之理,是以人体有形物质作为中医学理基础,而以哲学抽象思维将其上升成为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任何论述都有客观依据,绝非无中生有。 

此篇在于澄清中医学理中的模糊认识。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