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究竟是技术重要还是力量重要,看起来就像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根据美国力量与体能协会的定义,力量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它一切都是空谈。 根据《游泳科学》上的阻力等式来说,力量会增加推进力,而技术可以减少阻力系数,并对所有速度的相关性有促进,技术更胜一筹。大部分优秀的游泳运动员的关注点都在技术上。 对于健身爱好者来说,甚至是目前国内的竞技运动选手来说,究竟哪一点重要大家似乎都很模糊。 争议的原因——角色不同,角度不同出现这样的争议是因为大家站在了游泳运动的不同台阶上展开对话。 游泳教练,特别是竞技游泳教练,主要负责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心理层面的工作,前提是这些运动员已经具备了竞技体适能。所以技术优先。 健身与体能教练从健康角度来看,当一个人运动链功能障碍时不适合做体育类运动,因为出现损伤的风险比较大。这时候调整肌肉张力关系的纠正训练、基础力量训练与功能性训练就成了首选。所以力量优先。 争议的原因二——模糊的“力量”定义在很多游泳内容中,关于“力量”小于技术的分析里对这个概念的定义稍显笼统,并不利于科学训练和学习。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分清基础力量、功能性力量和专项力量,从人类生物进化与竞技的关系角度去诠释,也许更为贴切。 一个男性健身美选手拥有强大的卧推力量,胸大肌发达,可是在抱孩子的时候,却比不健身的太太累得更快,我们可以说他功能性力量不足。如果让他去游泳,强大的胸肌和其他肌肉肌群不匹配,不能协同支持游泳中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说他专项力量不足。 对于普通健身游泳爱好者来说,大家需要的是基础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而对于运动员来说,专项力量和技术则更重要一些,而在这两者比例,技术要占大头。 游泳技术跳不开人体陆地动作模式游泳对于进化到现今的人类来说并非天生所需。所有的组织器官基本都是为了陆地生存服务;我们游泳时所处的物理环境、运动平面截然不同,可是还必须使用以陆地生存模式为基础的生理系统。这种不匹配要求我们后天不断练习,为新环境和动作模式做出改变。 如果我们在陆地上选择一项体育运动,相同的物理环境、相同的动作模式下,只要我们增加身体负载既可以让自己原本已经具备的功能性更加强大。例如我们想跑得更快,不需要学习奔跑,你只需要增加时间、重量或者速度这样强度标准即可。 游泳则不同。蛙泳的膝关节内扣动作并不是我们的日常基础动作模式,学习这样的动作模式需要从零开始。这种学习就对我们的骨骼肌等生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蹬蛙泳时的大量内收动作力量,就是需要提升的首要基础条件。 这种专项力量的缺失会影响动作模式,动作模式不佳会影响速度。从这一点上来说,失去了力量也就是失去了速度。 当一名国际优秀的游泳教练告诉你,技术大于力量时,我们一定要知道,前提是这个运动员是——健康,而且具备了完成游泳技术的竞技体适能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到阻力公式、系数等科学数据分析方法。 当我们在改善技术的时候,教练也是告诉你幅度、角度、用力程度和频率等概念。试想,如果我们的肌肉张力关系不佳,关节灵活度不足,是不是做起来只能是有心无力呢? 小结究竟力量在先还是技术在先,取决于个人的目标和身体状体。看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实际并不是那么复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