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阻肺稳定期的6大常用药物,建议收藏

 胡卫管 2019-10-16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目标是:一是减轻当前症状: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况;二是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预防疾病进展、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减少病死率。

优先选择吸入药物,坚持长期规律治疗,个体化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及其他药物(祛痰药、抗氧化剂等)

常用药物用法及注意事项

①β2受体激动剂: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每次剂量100~200 μg(每喷100 μg),24h内不超过8~12喷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福莫特罗4.5~9.0 μg,每次1吸,2次/d;沙美特罗25μg,每次2吸,2次/d。

常见不良反应:大剂量可引起心悸、手抖、肌颤和低血钾。

②抗胆碱能药物:

短效M受体阻断剂(SAMA):异丙托溴铵,每次剂量为20~40 μg(每喷20 μg),3~4次/d。长效M受体阻断剂(LAMA):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18 μg,每次1吸,1次/d;喷雾剂2.5 μg,每次2吸,1次/d。

常见不良反应:妊娠早期妇女和患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可引起口干等症状。

③吸入糖皮质激素(ICS):

布地奈德,低剂量200~400 μg/d,中剂量400~800 μg/d,大剂量>800 μg/d;丙酸氟替卡松,低剂量 100~250 μg/d,中剂量 250~500 μg/d,大剂量>500 μg/d。

由于规律单独使用ICS不能改变FEV1的长期下降,也不能改变慢阻肺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不建议单用。ICS和LABA联合应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好,建议有指征的患者采用联合疗法。

常见不良反应:长期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ICS是安全的,少数患者出现口咽局部的不良反应(如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等),吸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④ICS/LABA:

常用药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4.5 μg,每次2吸,2次/d,或320/9 μg,每次1吸,2次/d;氟替卡松/沙美特罗,250/50 μg或500/50 μg,每次1吸,2次/d。

常见不良反应:同单独大剂量使用 LABA 或ICS时的不良反应。

⑤茶碱:

常用药物:茶碱缓释片,每次0.2~0.4 g,2次/d。常见不良反应: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且影响茶碱代谢的因素较多,如同时应用甲氰咪胍、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可影响茶碱代谢而使其排泄减慢,增加其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

⑥抗氧化剂:

常用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每次0.6 g,2次/d。常见不良反应:可引起咳呛、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胃炎等不良反应,一般减量即可缓解。

药物治疗决策

根据患者是否能够自主吸入、有无足够的吸气流速、口手是否协调选择正确的吸入装置。雾化吸入给药对于一部分年老体弱、吸气流速较低、疾病严重程度较重、使用干粉吸入器存在困难的患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每次随访均应检查患者吸入技术是否正确(如下图)。

慢阻肺稳定期的6大常用药物,建议收藏

①支气管扩张剂是慢阻肺治疗的基本药物,针对有呼吸困难和运动受限患者的最初治疗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例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或短效 M 受体阻断剂(SAMA)(例如异丙托溴铵)。这些是按需使用,无法提供LAMA时,可考虑规律使用。

②根据患者症状、肺功能、急性加重风险进行分层。对于轻度或中度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50%)的患者,在吸入技术和依从性都良好的情况下,如果短效支气管扩张药未控制症状,可增加LAMA或者LABA,上述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持续存在症状,建议采用联合治疗,包括ICS/LABA、双支气管扩张剂(LAMA/LABA)。

③有严重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50%)、症状多或频发急性加重的患者,建议采用联合治疗,包括ICS/LABA或者LAMA/LABA。

④如果诊断慢阻肺合并哮喘(ACO),起始治疗应该为ICS/LABA。

⑤经上述治疗如果症状缓解不明显、频发急性加重的患者,可以采取ICS/LABA/LAMA三联治疗。

⑥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包括茶碱缓释片、抗氧化治疗等。

摘编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