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会】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国庆七十周年纪念珍藏版捐赠仪式(下)

 真友书屋 2019-10-17

关于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的缘起,徐总引用了1956年11月25日郑振铎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谈印书》:

凡需要量比较大,而且应该加以重新整理,甚至必须加以新注、新解的古书,像“十三经”“二十四史”之类,则我们得集中些专家们组织专门的编辑委员会,分别进行整理工作,俾能于几年或十几年之内,有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十三经”“二十四史”出版。

1957年《政协会刊》上刊发了《整理古书的提议》,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面嘱吴晗,因为标点《资治通鉴》已完成,所以要求继续标点“前四史”。范文澜在给刘大年的信中谈到了此事:“刚才吴晗同志来谈,说最近见到主席,主席指示应标点‘前四史’,每史附杨守敬的地图,以一年为期,争取明年十一出版。”

当时范文澜任中科院历史所第三所所长,该所就是今天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同时他还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吴晗、范文澜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在第三所召开了“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参加此会议的人员有研究所的尹达、侯外庐,还有中华书局总经理总编辑金灿然、地图出版社总编辑张思俊,他们共同商订了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相应工作,定出由中华书局来制订规划,而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图》则交给了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后来就形成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1958年10月6日,吴晗先生以其本人和范文澜两人的名义向毛主席汇报了会议的情况:“关于标点前四史工作,已遵示得同各方面有关同志讨论并布置,决定于明年十月前出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余二十一史及杨守敬历史地图改绘工作,也作了安排(标点本为便于阅读,拟出一种平装薄本)。现将会议记录送上,妥否,乞指示。”

此后不久,毛主席回信说:“范、吴同志,来信收到,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此后在中华书局的组织下,“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正式实施。然而,“二十四史”总计有3296卷,4617万字,这个工作的实际完成时间长达20年之久,这是事前未曾料到的结果。按照第一次会议商讨的结果,“前四史”的标点要在1959年10月之前完成,以此向新中国十周年献礼,而事实上,“前四史”的整理出版直到1965年才全部完成。

会议现场

徐总重点讲述了第一部正史《史记》的点校情况,他说该史是由顾颉刚、贺次君、宋云彬和聂崇岐四人接力完成的。顾颉刚在1954年8月奉调入京,主持了《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而那时他已经考虑到《史记》的整理问题,他在1958年8月10日给姚绍华、孟默闻的信中写道:“第一步出标点的金陵本,略加改正,并附索引;第二步出《史记》及三家注校证;第三步出《史记》三家注定本;第四步出《史记》新注。”

细看图片


其实顾颉刚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他在1955年1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崇武逼予校勘《通鉴》,企虞逼予缴《辨伪丛刊》稿,尹达逼予作批判胡适文字,燕义权逼予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稿,我非三头六臂,如何支付,为此一紧张,又大失眠了。”正因为如此,顾颉刚决定把《史记》的整理工作先交给贺次君来完成,而后自己审定。后来这件事又交给了宋云彬先生,顾颉刚在1958年9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

到中华书局,参加《史记》标点讨论会,自二时至六时。与次君、筱珊同出。……标点《史记》,予极用心,自谓可告无罪。今日归来,接中华书局来函,谓点号应简化,小标题可取消,颇觉诧异。及往开会,乃知毛主席令在两年内将廿四史点讫,如照予所作,则其事太繁,无以完成任务也。此事若在从前,予必想不通。今从集体出发,亦释然矣。

请宋云彬来整理《史记》,亦有缘由在。1957年宋云彬被打成右派,此事对其心理影响较大,故他将全部精力用在了《史记》的集注方面,他在1958年着手《史记选译》工作,同时草拟了《史记集注》的计划,而后他将该计划用刻蜡版印出后,分送各地友人,此事由此而被金灿然得知。后在金先生的安排下,宋云彬被调入京,在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当年9月底,宋云彬就完成了标点样张以及《标点“二十四史”凡例》《标点“二十四史”分段提行说明》的撰写。

聆听


中华书局的《史记》标点第二次会议讨论,确定顾颉刚所校原本不动,而后由宋云彬另取一部金陵书局本,就顾校本随录随改,最终由聂崇岐进行覆校。而徐俊先生在讲座时提到,他从网上查得一册聂崇岐自藏标点本《史记》初版本,书前有聂崇岐所书题记一页,其中谈到了《史记》点校的许多细节,为此徐总很想得到清晰的书影。经过联系,这本书竟然是被北京藏书家陈晓维买得,陈先生闻听徐总需要该书影,立即予以提供,而聂崇岐所写题记全文如下:

此书标校原出自贺次君之手,顾颉刚先生审校后交中华书局,时一九五七年也。去年,因毛主席指示整理前四史,《史记》其中第一部也。中华书局因即以贺标顾校之本充数,恐仍有不妥处,又委余覆校,时已九月中旬,而拟年内出版,俾作一九五九年元旦献礼。余接受任务后,昕夕从事,至十月二十日校完八十卷。十一月初,中华书局召集小会,讨论改订标点体例,以作其他诸史标点时之准绳。又以此书尚有二十余卷顾先生并未看完,元旦绝难印完,因延期出版。在讨论后,顾校者多应更改之处,于是交宋云彬负责。宋氏以就顾校原本更动,殊所不便,因另取一部,就顾校本随录随改,作完后仍由余覆校。宋氏过录时既有脱误,而所改者亦间有不妥处,致余不得不又从第一卷校起。全部校完在五月初。至十月一日始行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较原定计划整晚十个月,但余收到此书已十一月四日矣。筱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四日

签名


这真是难得的史料。宋云彬也为《史记》的整理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在日记中写道:“日记中断了两个多月,其原因为标点《史记》工作紧张,每夜工作到十点钟左右,精疲力竭,无兴趣写日记了。”经过这样的日夜辛劳,到1959年4月16日,《史记》全书点校完毕,到当年9月国庆前夕,《史记》点校本终于面世,此书也就成为了向新中国十周年献礼的唯一一部整理本正史。

国图给中华书局颁发的捐赠证书


除《史记》之外,其他正史的整理也同样在进行之中,经过先后200余位专家的通力合作,用了20年的时间,“二十四史”和所附的《清史稿》终于整理完成。对于该整理本的价值,张岱年先生总结说: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徐总的讲座详实而生动,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大家津津有味地听了三个半小时,仍然觉得意犹未尽,都感动于正史点校的艰辛。而徐总此次所讲,仅是《史记》的整理过程,就已经有了这么多的不容易,其他正史的整理工作想必也有着各种曲折。中华书局这次出版的国庆七十周年纪念珍藏版“二十四史”中,附有一册《国史春秋》,该书概括性的讲述了每一史的整理人及整理细节,我在现场也得到了这样一本书,回来后细细翻阅,使得我对几十年前买到的绿皮本“二十四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