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双龙临《万岁通天帖》,魏晋风度跃然纸上!

 zcjb366 2019-10-17

笔:周曰书院一号

墨:研墨

纸:老竹纸

砚:端砚

创作环境:单位工作室

自作文:《安和堂札记》


颜鲁公书如忠义之士,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态,其字势雄浑端劲,一变古法。然详察《与郭仆射书》《祭侄季明文稿》,方知其出于右军。欲明此语,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牝牡骊黄,乃可得之。
近读陆放翁诗集,篇中多报国之语,真大丈夫也。其诗洒脱处似李太白,而沉郁处又似杜工部。赵翼谓其诗少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诚不谬也!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也。

图1 彭双龙 源流·时代——

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

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临《万岁通天帖》中堂

规格 175cm×110cm

放翁《老学庵笔记》云: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不自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作书亦然,字字有出处,未必佳书。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方可得之。若达此,如何?
朱文公云: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端不虚语也。学书亦然,不可贪多求快,立住一家,循序渐进,不断否定,方能有所成就耳。
当代书法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图1 局部

其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键盘和语音渐渐代替了手写,毛笔脱离了实用功能,专业创作和大众的审美差距越来越大。
其二,作者身份由传统文人转变为专业创作者,展示环境由书房案头转变为高大展厅,缺少传统文化环境支撑的书法如何在当代走出一条传承与发展之路,如何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与传统对接而又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三,书法传承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和历代圣贤气象的延伸,而当代书法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削弱。因此,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对“源头”的清理和对“时代”的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清理的目的是正本清源,去发现和守护真正的经典,以及经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气象;而对于“时代”的思考,则是去追寻当代书法的历史坐标和精神高地。

图1 局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协策划的“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和当前书法创作”,是以书法史为坐标,瞄准当代书法病灶的一剂良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代书法在形式和技法层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崇古重技本无可厚非,技术是基础,情感和才华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展现出来,技术若不过关,再高的学养也难以传达。但是,若单纯地追求技法,甚至为了表现技术而忽略文本、弱化内容,以至于所书错讹频出、不忍卒读,则是应该反思和警惕的。沿波讨源,我们会发现,历代经典之作无一不是在技术基础上展现了深厚的学养,真正能够流传下来而成为经典的基本都是“文墨兼美”的佳作,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因此,唯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以笔写心,传情达意,方能陶铸当代书法的诗意品格,开启当代书法发展的气象与格局。这也正是“源流·时代”展览要求作者书写自撰诗文的用意所在。

图1 局部

技术和文化是当代书法之两翼,我们既不能以艺害文,也不能重文轻艺。但是,有了技术和文化还是不够的,若要透过层层的历史迷雾,找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坐标,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一种勇于探索和创新发展的意识。以“源流·时代”展览为例,通过对王羲之一脉书风传承与发展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凡是对书法史有重要贡献的历代书家,都具备一定的历史自觉与创新意识。比如王羲之的“适我无非新”,张融的“非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颜真卿的“颜公变法出新意”,黄庭坚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等。虽然,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是创新,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若是一味追求“炫技”而沉醉在古典里不能自拔,则是“书奴”的表现,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则没有太大的贡献和价值。因此,若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艺文兼备,并能够开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度与文化格调,那么,“源流·时代”展览之于当代书法发展而言,则功莫大焉。

图2 彭双龙 源流·时代——
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
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行草《安和堂札记》条幅
规格 136cm×45cm
本次展览要求提交临摹、创作作品各一件。我的临摹范本是《万岁通天帖》(图1),即王氏一门书翰,此帖汇集了王羲之、王荟、王献之、王僧虔等七人十帖,虽是唐摹,然风神毕备、不露纤痕,恰如一笔独写,天真烂漫,魏晋风度跃然纸上。我在临摹时以实临为主,但并不拘泥于原作点画,而是注重自然书写,在快速挥运中感受王氏一门用笔的精妙与一气呵成。创作作品要求是自作诗文,我平素偶有诗文札记存录,从中拣选四则,抄录成四小块(图2),作品不大,内容多是读书之感悟,书写时以晋唐法度为源,以宋元意趣为流,注重文人意味和心性的表达,兼顾雅致与雄强。通过参加这次展览,我重新审视了二王一脉经典佳作,并找到了新的动力。向前走的同时也要向后看,看看老祖宗留下的丰厚家产。如此,我们才有气去开疆拓土、书写时代。(原标题为“正本清源 守望经典”。)

供稿:2019《书法报》第4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