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效方》术附子汤

 靖哥哥7m61n7y8 2019-10-17
      《近效方》术附子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主治风湿痹痛,头眩肢重,及中湿泄泻,小儿慢惊。《金匮要略》(附方引《近效方》):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济生》:中湿脉细,自汗体重。《古今医统大全》:小儿身冷,泄泻慢惊。《保命歌括》,寒厥暴痛。
主治:1.《症因脉治》:寒湿腹胀。2.《张氏医通》:寒湿体痛,自汗身寒。3.《伤寒大白》:阴症发黄,里有寒湿。
主治:1.《活幼口仪》: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痢,手足厥冷。2.《古中医统大全》:湿温,小便不利。

《法律》:“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阴浊之气,尽陷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

徐彬: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之极,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以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水,水中既暖,阳和之气可以主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

治阳虚眩晕证:
兰××,女,34岁。1984年4月6日初诊。眩晕三日,视物则感天旋地转,卧床不能行动畏寒。刻诊:恶心呕吐,饮食不进,口干欲饮,水入即吐,心悸,小便短少,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双目紧闭,不敢睁开,舌质淡白,脉沉微。
处方:附片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炮生姜15克、大枣lO枚、泽
泻15克。一剂已,眩晕减半;三剂诸症消失,续以香砂六君子加减,巩固疗效。

《金匮要略》有一首附方,一向不为人所注意:《近效》白术附子。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此方极配伍精当,虽是附方,却有汉唐之风。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功效:暖肌补中、益精气。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将之概括为“暖土以御寒风”之法。

    林老进一步解释,所谓寒风,非指外邪,而是脾虚气寒,土陷木郁而寒风内生,故用白术附子暖肌补中、健脾行湿,使土暖而木气得荣而能徐徐温升,寒风自可平息。故林老认为《近效》白术附子既有白术、甘草健脾行湿,复有附子温复肝脾之阳,对虚风内发、浊阴上逆之眩晕、头痛诸症皆有良效。

  [附医案一则]

    曾某某,女,30风。患者近数月来,头重、头痛,头晕眼花,精神疲惫,体倦乏力,纳少便溏,月信衍期一周至十天不等,量多色淡。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诊为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致风木失荣、虚风内动。治以暖土以御寒风之法,内服白术附子,外用头风摩散。

    内服方:熟附子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外用方:熟附子30克(研末),熟盐10克,二者同炒热,擦贴两侧太阳穴,擦后用纱布固定,每日擦贴3小时,每日服药一剂。六日全愈。

    —— 选自《林沛湘学术经验集·西溪书屋夜话录评释》)

柯琴:脉浮为在表,虚为风,涩为湿,身体疼烦,表症表脉也;不呕不渴,是里无热,故于桂枝加桂以治风寒,去芍药之酸寒,易附之辛热,以除寒湿。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症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实,而因于脾气虚矣。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湿之地,风气当在,故风湿相搏不解也。病本在脾,法当君以白术,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胜湿,土量则风自平矣。(《伤寒来苏集>>)


徐彬:此言风湿有在伤寒后,而兼阴分虚寒者,即当顾其本元,而分别行阳燥湿之法。谓伤寒八九日,正邪解之时,乃因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言热,不言汗,则表邪欲解而热微。使呕且渴,则里有热矣,今不呕渴则脉浮风也,浮而虚涩,寒湿在内而外阳不行也。故以桂枝去芍加附以开寒痹,并行通体之风湿;然桂枝所以行营卫而走表者。若大便坚小便自利,是表里无病,病在躯壳,无取治表,即去桂加术,以壮肠胃之气,使燥湿之力从内而出,则风之挟湿而在躯壳者,不从表解而从热化也。故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去。(《金匮要略论注》)

程林: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金匮要略直解》)

钱天来:湿在里,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大便硬,则湿不在里;小便利,则湿气已去,不须汗泄,故去桂枝。想风湿之后,寒湿之余气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术附子也。(<<伤寒溯源集》)

朱光被(正明):伤寒八九日,邪当解矣,而不解者,以表阳自虚,而为风湿相搏故也。身疼烦不能转侧,正是风为湿搏之征。但湿邪犯胃必呕,湿阻大肠必渴,今不呕不渴,则邪不在肠胃,而在腠理肌肉之间,故脉浮虚而涩,浮为风,虚涩则湿滞,是惟辛温达表之品,以行阳散邪,而后痹着得解。故用桂枝附子,温行表里之风湿,佐以生姜、甘、枣,以助和中达外之势,通体之风湿俱解矣。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而见身重烦疼之证,是病又不系风邪,而只是皮中之水寒湿气为患,故即去桂加白术,专温通三焦,令水湿即在皮中而散.如冒状者,正气鼓动,水气亦随而动,正邪相搏,未得胜之象,所谓与术附并走也。(《金匮要略正义》)

章楠:以风寒湿邪搏结,故八九日而不能解,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者,以表阳虚而邪闭经络也。不呕不渴,内和无热也。寒湿皆阴邪,以其兼风,故脉浮,以阳气虚而阴邪胜,故浮而虚涩也。以桂枝姜枣通经络,和营卫,附子温脏助阳,甘草和中,不去其邪,而风寒湿自不能留矣。然小便利,大便硬者,何以去桂枝之通经络,而反加白术之燥土耶,盖经络外通营卫,内通脏腑,湿闭经络则腑气不宣,故小便必不利也。今小便利,而体痛不能转侧者,寒湿伤肌肉不在经络也。肌肉属脾,由脾阳,不能温肌肉而输津液,寒湿得以留之,良以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津液不输,则肠胃枯燥而大便硬,是阳虚而气不能化液,即所谓阴结也。故以术合附子大补脾阳以温肌肉,肌肉温而湿化矣。去桂枝,则津液不随辛散而外走,即内归肠胃而大便自润也,药改一味,其妙理有如此者……。(《伤寒论本旨》)

高学山(汉峙):……下文三句,紧顶伤寒八九日六句。犹言前症具而脉既如此之人,若大便坚硬,又为寒燥津液,如水冻冰之象。平脉所谓阴结者是也。小便自利,为肺与小肠气微而不能提守之应,桂枝行津泄行,故去之。白术苦温,能滋脾胃肌肉之阳液,以消客湿,故加之。……减诸药于前之半者、前方注意在汗,犹之以风雨解潮湿,利于疏爽,故大其制,此方注意在湿,犹之以旭日解寒湿,义取薰蒸,故半其制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