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19-10-19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三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有一篇万明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关系史学术讲座”之一,所讲内容虽属于“普及性”,但那是在专家眼里,我们常人看来还是有点专业性的。

郑和下西洋引起近代人关注,主要因为梁启超的《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以往国人只重朝廷不知国家,更不懂“国”外还有一个世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史学具有突破性意义。那么,郑和为什么下西洋,其目的是什么?有几种可能:

1、有“踪迹建文”的神秘使命。《明史·郑和传》说永乐皇帝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欲踪迹之。在清朝的各种史著里,也多认为“踪迹建文”是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说是以探寻朱允炆踪迹为首。

2、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有学者认为朱棣是篡位,自知声名不佳,遂派郑和出洋耀武,提高国际威望,安抚或镇压逃到沿海岛屿或海外的臣民。

3、为了牵制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十五世纪初崛起于东亚,永乐二年调兵数十万准备东征中国。有学者提出,郑和第一次出使是想联络印度等国,牵制其东侵。

4、是以经济为目的。下西洋目的是以政治为主,还是以经济为主,有很多讨论。吴晗的观点就是以经济为主,重心在贸易联系。

5、是和平使者。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友好关系。

6、目的有多个。郑和下西洋总共7次,有学者提出分期说,前3次主要是政治需要,树立声威,附带解决“疑惠帝亡海外”问题;后4次主要是发展经济交流(国际贸易)。

.

其他问题:

一、郑和下西洋的知识是如何传递下来的?概括说为:三书,一图,一小说,七碑。三书:《瀛涯胜览》(马欢,绍兴人),《星槎胜览》(费信,昆山人),《西洋番国志》(巩珍,南京人);这三部书的作者都是跟随郑和下过西洋的人。一图:《郑和航海图》,见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一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百回,罗懋登著。七碑:有关郑和的七块碑,《故马公墓志铭》(郑和父亲墓志铭,云南),《通番事迹碑》(江苏太仓),《天妃之神灵应记碑》(福建长乐),《郑和行香碑》(福建泉州),《重修清静寺碑》(西安),《静海寺残碑》(南京),《郑和布施碑》(斯里兰卡)。

二、郑和远航的终极地是哪里?史料表明,下西洋的终点在东非海岸。但2002年,英国人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937年生于中国,两年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离开。在皇家海军服役期间,曾率舰沿着哥伦布、迪亚斯、卡布拉尔和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之后,他曾多次走访中国与亚洲各国,专注于中国明代郑和航海的调查与研究)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了新观点,郑和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大陆,还可能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进行了环球航行;他还为此出了专著《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的一年》(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

三、两种航海模式的问题。东西方航海,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无海外领土的占有欲。15世纪存在两种海洋开拓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模式。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