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是一种较常用的医学检验方式,包括尿液分析和尿沉渣检测。 尿液分析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尿液中各种化学成分,是对无形成分的检测;尿沉渣检测是对尿液中存在的细胞和有形物质进行分类和计数,是对有形成分的检测。 通过对无形和有形成分的检测,从而了解包括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多系统的功能及病理变化情况。 尿干化学、尿沉渣以及显微镜检测是尿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各有优缺点,三种方法相结合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从而降低检测误差。 下午值班,窗口送来一个尿液标本,乳白色尿,立即引起我的高度注意。 患者家属代述患者女67岁,患有尿毒症5年,这种颜色的尿液已经一个多月了,因为尿量少一直未来检查,来住院是为了做透析,顺便想查查这尿里是什么,目前还没有透析呢,也没有用药。 我当时第一反应难道是传说中的因丝虫感染导致的乳糜尿?这种病只是听说过,但就业以来还从未见过。 于是采用尿干化学与尿沉渣两种方法同时对尿液进行检测,结果让我感觉很奇怪,两台机器检测结果差别好大啊,如图1。 于是混匀尿液涂片镜检,使用显微镜OLYMPUSCX31,结果满视野的白细胞。那么考虑由于白细胞数太高超出检测上线,导致尿沉渣未检测出,将尿液稀释五倍再次上机复测,结果尿沉渣计数186397.8/ul。结果如图2。 为了排除因丝虫病导致淋巴液渗漏而造成的尿液里白细胞增高,取10ml尿液以1500 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留沉渣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次涂片镜检,结果90%以上为分叶核,那么排除淋巴液混入可能性,排除丝虫病感染所致。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科室的检测仪器以及检测原理: 对于检测尿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内的白细胞酯酶作用吲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产生紫色化合物,试剂颜色发生由黄色到紫色的变化。 尿液中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那么干化学检测应该显示3+才对,可是结果怎么是2+,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通过查询资料总结尿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出现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的干扰因素如下:
综合分析该患者情况,应该为脓尿内脓粒细胞酯酶被部分破坏,导致尿干化学检测结果偏低,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患者尿液会是乳白色。 采用流式细胞术,利用核酸染色与荧光检测相结合的原理。 影响尿沉渣法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如下:
该病例第一次检测尿沉渣结果正常,就是因为尿液中白细胞数量极高,超过检测上线从而导致未检测出。 虽然现代的检测仪器越来越先进,取代了很多手工检测项目,但是仪器毕竟有局限性,更不会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在这个越来越觉得没检验人什么事儿了的年代,作为一名检验人,我们不应该完全依赖仪器,更不能丢弃我们的看家本领——显微镜检查,遇到特殊标本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对于临检组有形成分的检测依然应该以显微镜检测为判断准确性的金标准。 刘冰主任点评 尿液检查既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可以间接反应全身多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泌尿系统方面可以通过尿液检查判断是否有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全身系统方面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肝胆疾病、胰腺炎等。 同时尿液标本具有留取方便,且无创伤性,所以一直备受临床医生的青睐。 现在尿干化学法与尿沉渣检测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检测的假阴性率,但是特殊情况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检验人员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提高镜检率和镜检水平,从而排除机器误报漏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4-244. [2] 戴西艳.影响干化学法检测尿白细胞假阴性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8):125-126. [3] 公茂庆,陈敬亭.333例临床乳糜尿患者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2,5(04):301-302. [4] 魏庆宽,时法茂.200例乳糜尿病人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6,9(04):314. [5] 王新元,黄卡亚,梁芸,等.干化学酯酶法检测尿液白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03):327-328.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