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包公挥泪斩公孙策谈起:他何时被虚构出,有何时代意义

 慢慢来多少 2019-10-20

被一位朋友问询,《包青天》中包公挥泪欲斩公孙策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听后觉得挺好笑。我喜欢历史,但对于影视剧实在不太在行。后来,看别的朋友说:公孙策因为女儿犯罪而包庇之,请求包公铡了他。展昭求情后,老天爷突然又是打雷又是刮风,包公就把他放了。最后,也没死成。

还有朋友问我公孙策是不是历史上真的有。其实在写“包拯死后展昭去了哪里?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告诉你答案”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展昭是虚构的文学人物,公孙策也是。他们都是出自《三侠五义》。公孙策不是《三侠五义》的主要人物,因此,故事也不会以他为中心。挥泪斩公孙策,纯粹是现代人编造的影视剧中要斩他。影视剧嘛就是一个图快乐的东西,绞尽脑汁儿地去琢磨符不符合常理,纯粹属于脱了裤子放屁的事儿。有那个推理的劲头儿,你直接买本儿推理小说去看比啥不强。苹果手机维修网点

但历史影视剧,还是需要遵从历史。不要把历史负面人物拍得和圣人一样,就好比某部影视剧把祸国殃民的陆令萱,编了个名字儿陆贞竟然成为励志榜样。那就不好了。更不能把历史上的有历史正面意义的人,为了所谓的“立体”非要增加坏事儿。那就更不行了。

(1)公孙策被塑造出,以及包公小说的划时代巨著

关于包公的小说和戏曲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宋元时期都是“说唱词话”因为带有旋律的原因,都比较简短。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故事是南宋时期的郑克的《折狱龟鉴》(成书于1131-1162年间)。到了明朝则开始出现“短篇小说集”,典型代表就是《龙图公案》,其中有100个审案故事。但这些都没有“公孙策”。

直到被誉为“武侠小说鼻祖”,道光年间的评书大师、单弦大师石玉昆的出现,包公小说出现了划时代的成就《三侠五义》。在《三侠五义》第七回“得古今盆完婚淑女 收公孙策密访奸人”中,公孙策出现。在小说中,公孙策并非重点描摹对象,他是了然和尚推荐给包公的落第秀才,包公看在大和尚的情面就收留了他。自此,公孙策成为“包公故事”内重要的人物。成为帮助包公审案、公文写作、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重要的问询对象。

虽然,《三侠五义》是一部“短打小说”杂糅公案的复合型小说,公案就是审案、袍代就是金戈铁马、短打就是武侠绿林,但是这类小说最主要的特点是:中初级文人进行打磨,中高级文人并未加入创作。类似的还有瓦岗故事、杨家将狄青等故事。

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中高级文人加入后形成著名文学名著,以“包公”为代表的小说很不幸并没有如此幸运。

(2)公孙策的出现,代表“师爷群体”在清朝成为重要人群,例如著名的“绍兴师爷”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出现公孙策这个人物,主要是因为这一人物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有利于今天的人对他有感觉,形成好恶感,对小说人物形象确立很有用处。文学作品必须要结合社会现实才能有生命力,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期。中央政府承认师爷的存在,并对师爷和官员的关系进行了严格划分。即师爷是官员的“私募人员”,其工资、奖金等报酬都来源于关于自身的俸禄。由此,官员和师爷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师爷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官员出谋划策。

清朝上至军机处首席军机,下到县令都离不开师爷。这主要是因为“八股取士”下,科举制度已经走入僵化制度。官员们为了科举,大部分人人情世故、民风民俗都不太了解。城里人不知道衙门布局,乡下读书人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看书、读书。

由此,必须要有一些对各种知识都非常了解的基层知识分子的帮助。由此,师爷成为晚清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从而,以师爷身份成为督抚的人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当属左宗棠。

公孙策的出现,其实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文学中的反应。

包拯死后展昭去了哪里?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告诉你答案

《亮剑》李云龙新一团的装备符合历史吗?剿鬼子械很难

《康熙王朝》中太监们杀小苏麻喇姑前,为撒石灰在她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