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燕山茶社 2019-10-23

引言: 小说《局外人》是法国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加缪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局外人》首次出版于1942年,在当时的二战时期,《局外人》对整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仍在影响着很多年轻人。

因为《局外人》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在世界文坛上,加缪便凭借着这部小说,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但因为小说《局外人》当中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及反常规的写作手法,致使很多读者都没能看懂这部小说,而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作家名人。下文,笔者将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以及现实意义。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一、文字与思想性的反差与对比

谈到小说《局外人》,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加缪的文字特点。在这部小说当中,加缪没有如纳博科夫一般极致唯美的文笔,也没有同马尔克斯那般复杂的叙事结构。小说《局外人》的文字朴实、平淡,却又是那么的富有张力,比如全书当中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怎么会连妈妈在哪天去世的都不知道?加缪通过几句大白话就奠定了整部小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氛围和基调,而简约的文字,又与小说《局外人》复杂的思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此外,在小说《局外人》当中,加缪只是对主人公莫尔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心理描写,更多的则是对于与主人公感官层面的描写,例如:我感觉天门洞开,烈火如雨,倾泻而下。即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字里行间当中,没有任何复杂的意象,只有主人公所感受到的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种对客观物理世界感受的强调,实则彰显了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局外人》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但与大多数第一人称视角小说不同的是,小说《局外人》中的情感表达却是异常的克制与冷静。而在小说内容的安排上,加缪则先是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社会当中的一些小人物,并且没有交代任何意图,这种描写手法其实有些类似悬疑小说的味道,因为那些看似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在为后文设置悬念,从而使小说在整体上相互衔接。

邻居老人与狗,朋友雷蒙和自己的情妇,从侧面也暗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而对母亲葬礼上的细节描写,也为后文法官对我的追究提供了铺垫。表面上看,小说《局外人》的结构与内容虽然非常简单直白,但其中的寓意以及思想性,却又是那么的殷实有力,可谓是重剑无锋、大象无形。可以说,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完全盖住并弥补了小说文字和叙事上的单调与直白。虽然这种风格遭到了纳博科夫的鄙夷,但加缪也完全是有可能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刻意突出小说当中的思想性。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二、《局外人》思想性的体现

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是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所作所为体现出来的。莫尔索送母亲去养老院,是因为自己还要上班维持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她老人家;养老院虽然不如家里好,但好歹那里还可以有个伴,因为人老了都会很孤独,所以能找个年龄相仿的朋友也非常好,何况母亲也并不是不愿意去。可没人知道母亲的心思和真实想法,即使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也好说不好听。

因此,莫尔索在杀人之后,对待母亲的态度成了法官审判他的重要依据。法官对莫尔索咄咄相逼,严肃地批判了他的恶劣品性,而莫尔索则仍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死亡前夜,莫尔索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虽然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但他至死幸福。而这其中的幸福,就是不盲目从众,跟随自己内心的结果。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敷衍趋势、随波逐流,缺乏自我判断,是别人价值观的和生活的附庸者,但在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身上,完全没有这种屈服感,他至死都没有做别人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奴隶。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他是那样真真切切的幸福。他不被世俗绑架,不被宗教驯化,冷眼一般地看世界,完全遵照内心本性,我行我素。通过这些,我们反而可以看到莫尔索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正如加缪所言:“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很多人都喜欢主人公莫尔索的单纯与率真,以及毫不掩饰自我的行事风格,因为主人公莫尔索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要虚假地生活在局里,做个茫茫然随大流的人,还是真实地生活在局外,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思考和抉择的事情。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三、有关争议与现实意义

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小说《局外人》也因为书中的故事而饱受争议,按照人们对主人公莫尔索的态度,我们可以将读者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读者认为,主人公莫尔索是无罪的,小说的后半部分完全是对莫尔索的道德绑架;而另一方读者则如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一样,非常厌恶《局外人》,认为主人公莫尔索是心理和道德上存在严重问题的人,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是完全的反社会行为。

那么莫尔索究竟是正当防卫还是蓄意谋杀?其实大部分读者都认为莫尔索是出于正当防卫而过失杀人,但实际上,即便在小说原文中,加缪对于主人公杀人这一过程的描写也都是含糊不清的。如果是环境对感官上的刺激让莫尔索在恍惚间杀了人,这岂不是更加荒谬?人怎么可能连自己的意识都控制不了?当然,也非常有可能是杀戮的欲望压倒了莫尔索,因为他的朋友一直都和阿拉伯人有矛盾,一种憎恶和畏惧压倒了莫尔索的理智,使他最终扣动了扳机。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虽然有关主人公莫尔索杀人这一事件存在很大争议,但在《局外人》的整部小说中,这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存在争议,也依然不影响加缪在《局外人》中想要表达的主题。因为就算是蓄意谋杀,这和主人公莫尔索之前对母亲的态度也都是毫无干系的,从另一方面来思考的话,加缪也有可能是想通过这个没有明确杀人动机的案件,来针对后文的司法机构,进行一种讽刺与批判。因为即便是毫无干系的,在这套体制之中,也被强行牵扯到了一起,并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这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的处境非常相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不荒谬吗?

当然,可能更多的人会站在道德绑架这个角度上去解读《局外人》,认为主人公莫尔索是出于正当防卫而杀了人,法官和一旁的看客们对莫尔索的道德绑架,最终将他送上了断头台。但这其实只是特别浅层的理解,因为小说《局外人》更多的反映的是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加缪敢于打破和揭穿人类社会和文化当中的虚幻假象,通过小说当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加缪强调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即要尊重人的客观现实感受,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而这,就是小说《局外人》最大的现实意义,远要高于道德绑架一个维度。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萨特和加缪

结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上来说,这个世界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一切是非好坏都是人类自己所下的定义,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恰恰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正如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对《局外人》的评价:“无所谓善恶,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种范畴对他不适用。作者为主角保留了‘荒谬’这个词,也就是说,主角属于极为特殊的类型。”

在小说《局外人》中,加缪用极其冷静文笔,通过一个荒谬的故事,揭露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同时也以一个不羁的小说人物,反击了这种荒谬。

参考文献

  •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 孔令笛:加缪作品《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
  • 唐海韵:以“荒谬”反击荒谬 ——浅析加缪的《局外人》
  • 易文网 :荒诞世界中的生存哲学 加缪诞辰100周年 重读《局外人》《鼠疫》
  • 刘琼:从《局外人》浅析加缪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