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犯”桃花刘禹锡: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嘴贱”少年

 莉子0529 2019-10-23

这是一个普通的春天,玄都观的桃花又盛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桃花的香气,就连尘土都带着桃花的颜色。长安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三五成群,结伴到玄都观去观赏桃花。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这个春天,因为一个诗人,因为一首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灿若桃花的一页。

这个春天,刚从人烟稀少的贬谪地朗州被召回京城的刘禹锡也去看桃花了,他已经十年没见过这种热闹场面。而玄都观的景象更让他吃惊:1000多株桃花竞相开放,赏花的人们簇拥在花下,流连驻足,依依不舍。

十年前,这里根本没有桃花,冷冷清清。十年后,这里却成了一片桃花盛地,引得人们趋之若鹜。

世事变迁,乾坤挪移。想当年,自己年轻气盛,作为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大刀阔斧革除弊政,罢黜贪宦,招来守旧派的反对,也引起一些小人的嫉妒。

革新失败后,自己被贬出京,一批投机者迅速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春风得意,光彩焕发,与眼前的这满院桃花何其相似。

一股愤激之情在胸中涌动,不吐不快,终于化作二十八个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就是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那时候虽然没有朋友圈,但这首诗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到朝廷,引起一片哗然。

即使是傻子也能看出来,诗的最后两句,正是戏弄影射那些当朝新贵的。口气是那么傲慢、尖刻,居高临下,对新贵们简直不屑一顾。

这是新贵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当初把他贬到荒僻的地方,就是要打击他的傲气,没想到这小子狗改不了吃屎,还是这么硬。

于是,各种小报告打到皇帝那里,刘禹锡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贬到更远的播州。

这一年,刘禹锡43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按说,经过十年的打击磨炼,就是石头也该磨圆了。可是他却仍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叛逆。

由于有人说情,刘禹锡最终没有去播州,而是改为稍近的连州,以后又调任夔州、和州刺史,总之是在偏远荒僻的地方打转。

十四年后,他又被召回京城。这回他该老实了吧,论年龄,也57岁,接近耳顺之年,该收一收年轻时的锋芒了吧!

故地重游,刘禹锡又吃了一惊:满院的桃树竟荡然无存,大半个庭院长满青苔,原来盛开桃花的地方现在开满了野菜花,种桃的道士也都作鸟兽散,与十四年前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诗题,这么好的诗题怎么能不做诗呢?于是《再游玄都观绝句》横空出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活脱脱一派王者归来的豪迈气象。一千多年后,读来仍是那么畅快、过瘾。

我们有理由想像,此时刘禹锡那饱经沧桑的老脸上,一定挂着胜利者的微笑。原先打击他的新贵们又被后来的新贵所取代,可我刘禹锡还是我刘禹锡。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倔强的刘禹锡以前不改,现在不改,将来他也不改,“以俟后游”就是郑重声明。

因为这首诗,本来要出任知制诰的刘禹锡,又被改为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不过,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无所谓。

其实,刘禹锡并不是没心没肺,吃饱就睡的人。在两次贬谪期间,他也痛苦,也郁闷,但他不颓废,不沉沦。不管处境如何,该吃吃,该喝喝,养精蓄锐,随时准备战斗。被排挤到一间陋室,他照样自得其乐,还作《陋室铭》对外声张。

正如鲁迅所说: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

对付敌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比敌人活得更舒服,活得更长久。刘禹锡从小就是个病包子,以那时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再加上辗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能活下去就很不容易了。比他小一岁的柳宗元,就死在贬所柳州任上,年仅46岁。但刘禹锡一直活到七十岁寿终正寝。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刘禹锡在两次贬谪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哲学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而且在政务上兴利除弊,兴办教育,对今天的常德、连州、奉节、和县等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时空,却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创造了最辉煌的人生价值。他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

人的一生总是要遭受一些挫折和打击的,当一个人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读一读这两首诗,就像喝了两剂解药,把一切愁情悲绪都化解了。

感谢刘禹锡为后世留下的这两首桃花诗,它们激励人保持独立人格和达观态度,不轻易低头,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走向人生价值的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