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下的基本表现 1、黏液分泌增多 附着在黏膜表面不易脱落,用水冲洗后可见黏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需与咽下的唾液或十二指肠反流的黏液鉴别。一般而言,咽下或反流的黏液含较多的气泡,可以随胃壁蠕动而移动,以此鉴别。 2、充血 往往呈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若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则呈斑片状,发红处境界不明显,色调鲜红。线性充血常见于黏膜皱襞隆起处。 3、红白相间或花斑样改变 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红点之间的黏膜略苍白,有的像麻疹的皮肤,一般黏膜平整。 4、水肿 黏膜反光增强,稍苍白,肿胀感,胃小区结构显著。 5、糜烂 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表层黏膜剥脱,大的成片,小的如针尖,表面常附薄白苔,多伴有出血。可分为3型。 (1)隆起型:丘疹样,顶端呈脐样凹陷,可被覆暗褐色血痂或白苔,周围潮红如天花的皮损,多发生在胃窦部黏膜皱襞顶端; (2)平坦型:几乎与周围黏膜水平一致,表面多不光滑,可被覆褐色或白色分泌物; (3)凹陷型:最常见,比周围黏膜低,表面粗糙或被覆有分泌物甚至出血,范围或大或小,形态常不规则,或局限分布,或弥漫分布。 6、出血斑点 胃黏膜可出现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新鲜或陈旧出血,重者可见炎症表现且出血较多。 7、黏膜颜色改变 正常黏膜呈橘红色。黏膜萎缩时呈灰、灰白、灰黄或灰绿色,同一部位深浅不一,境界常不清晰,范围可大可小。萎缩范围内也可残留红色小斑。萎缩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性,黏膜变薄而凹陷。 8、黏膜下血管透见 萎缩初期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黏膜下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上,易与皱襞相混,胃底贲门部血管正常时亦可见到。 9、黏膜皱襞变细或消失主要表现在胃体部。萎缩程度可分3度,皱襞变细为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 患者朋友如果还是看不懂胃镜单上的这些信息,可详细咨询专业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