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行走书卷 2019-10-23
【地主按】 北京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使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已不复存在,当今的孩子已看不到昔日老北京城墙的模样了,俺曾尝试以手绘加电脑彩色画的形式展现了老北京的变迁及“外七里九皇城四”城门楼的另类风貌,现发布于此与大家分享。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京城的变迁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古都,已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直到北京解放之前,北京城仍是明、清两朝故都的旧状。
 
早在商周时期,在如今房山区琉璃河一带就建有城郭。此后东汉的蓟城和唐代的幽州城的位置则靠近如今的京城。辽代曾在如今的广安门一带建立陪都,取名南京,辽南京周长27里,共设8个城门。金灭辽后,大大地扩建了辽南京旧城,取名中都,1153年金朝迁都至此,金中都周长37里,共设13个城门。元灭金后,在金中都的东北边建立了新都城,名大都,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此,元大都周长60里,共设11个城门。明灭元后,在如今的南京建立了都城,元大都则更名为北平府,明永乐皇帝朱棣(dì)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主要是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周长50里,共设9个城门,1421年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北京。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增筑了外城,周长30里,又增设7个城门。1644年清灭明后,基本保持了明代京城的样貌。晚清到民国之初,北京开始由封建帝都向近代城市转化,旧有城垣(yuán)的改造也揭开了序幕。自那时起,屹立已数百年之久的古老城墙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如今,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仅存的几座壮美城楼、几段残存的城墙,只能令远来的游人籍以崇敬那古老的文明,勾起怀旧人们的几许依恋和追思……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京城的城门楼
明清时期的京城是以紫禁城为核心,皇城、内城和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北京城的城门楼素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且各个城门都有其不同的用途。
  
“内九”是指现在沿北京二环路的原9座内城城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德胜门和安定门。这些门是皇家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

“外七”是指外城的7城门,包括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和永定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皇城的4座城门,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些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重要建筑标识,既是外城之正门,也是外城最大的城门,它位于今永定门东、西街之交汇处,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

永定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楼形制为重檐(yán)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城楼连城台通高26.30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增筑瓮城,在清乾隆年间又增建了箭楼,其形制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铺灰筒瓦、饰灰瓦脊兽,连城台通高15.85米。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重修永定门城楼,提高永定门城楼的规制,箭楼未改。故永定门城、箭楼比例差距较大。1951年因修铁路在永定门城楼东西两侧城垣各开一豁口。1957年,永定门城楼与瓮城、箭楼同时被拆除。目前,北京已经重建了永定门城楼。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左安门
左安门为北京外城南垣东侧门,俗称“礓(jiāng)擦门”(因箭楼外侧门洞有石砌礓擦之故),位于今左安门内大街南口正中,与外城的右安门相对称。


左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清时期均有修缮,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通宽16米,通进深9米,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瓮城,瓮城北端接外城南城垣为两直角,南端呈圆弧形。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宽13米,进深6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左安门城楼、箭楼到20世纪20年代已十分破败,1922年夏季全部坍塌。30年代将城、箭楼拆除,仅存城、箭楼台基及券门。1953年将瓮城及城、箭楼城台彻底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右安门
右安门为北京外城南垣西侧门,俗称“南西门”,又称“丰宜门”,位于今右安门内大街南口正中,城楼、瓮城、箭楼之形制,修建年代过程均与左安门相同,左安门、右安门系姐妹门。

右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清时期均有修缮,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通宽16米,通进深9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瓮城;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宽13米,进深6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通高16.6米。箭楼及瓮城于1953年拆除,城门楼于1958年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广渠门
广渠门为北京外城东墙门,俗称“沙窝门”,位于今广渠门内大街东口立交桥西,曾因地域偏僻,民国前一直很荒凉。

广渠门城楼低矮,仅一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楼为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通高约15.70米;瓮城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为半圆形,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又重建;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为单檐山顶,形制与外城各箭楼相同。城楼、箭楼均于20世纪30年代拆除,仅存城台、瓮城及箭楼城台。1955年在瓮城以北开豁口连通广渠门内外大街,1964年拆除瓮城及残存台基。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广安门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因近金中都彰义门,亦被俗称为彰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今广安门北顺城街南口与广安门内大街西口交汇处。是通往卢沟桥、直隶的主要通道。
 
广安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通宽13.8米;通进深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增建圆弧形瓮城,经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宽13米,进深6.6米,连城台通高16.6米。箭楼及瓮城于1955年拆除,城门城楼于1957年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东便门
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今东便门桥北,通惠河之南岸,东便门与西便门为姐妹门。东便门外有大通桥,曾为通惠河上之重要码头,自明代废城内水运后,粮船的货物均在东便门外转陆运至城内。

东便门城楼规制甚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廊无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城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箭楼为硬山小式,顶铺灰筒瓦饰灰瓦脊兽,面阔9米,进深4.6米,连台基通高10.25米。东便门箭楼于20世纪30年代拆除,1952年因修路拆除瓮城及箭楼城台,城楼于1958年建北京站时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西便门
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垣西侧正中,在今西便门内大街北口处。

西便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单层单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面阔11.2米,进深5.5米,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建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重建;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西便门城楼、瓮城、箭楼于1952年首批被拆除。1988年新建的“西便门”已不具有历史内涵。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正阳门
正阳门是内城九门正南之中门,俗称前门,亦称丽正门。它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因是皇帝出入之门,亦称“龙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中规模最大和现存的一座城门。

正阳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在旧时,正阳门城楼曾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整座城楼通高40.96米,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瓮城巨大,呈弧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东西两侧各开券门一个,券门内有“千斤闸”,上筑歇山屋顶闸楼,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和观音大士庙,瓮城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顶,连城台通高35.94米,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者。箭楼城门是皇帝出宫的重要通道,此外常年关闭。城门进深达32米,并设有两道城门,南城门有两扇红漆木门组成,门上安有九排、每排九颗大门钉;北城门内为木制,外包铁皮,上下启动,重达千斤,即可防御,又可防火。

正阳门是将元大都南城垣(丽正门)向南移0.8公里迁建的,后曾四次焚毁,四次重建。民国四年(1915年) 北洋政府为修环城铁路,聘德国工程师罗思凯格尔设计改建正阳门方案,并拆除了正阳门瓮城及东西两座闸楼,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增加了西洋色调。1967年因修地铁,将关帝庙和观音庙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于解放后曾多次维修,并对社会开放。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崇文门
崇文门,寓崇尚文德之意,位于内城南垣东侧,西距正阳门3里,与正阳门西之宣武门相对称。元代称文明门,又因元哈达王府在文明门内,又俗称哈达门、哈德门。明、清时在此设税关,所以又有“税务门”之称。

崇文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重建,城楼形制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连廊通宽39.1米,连廊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瓮城为长方形,南二角抹圆,建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瓮城西侧辟券门,券门上建硬山闸楼,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时建造,为重檐歇山顶,后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开一个门洞,拆闸楼及关帝庙。1950年拆除残存瓮城。1965年因修地下铁道,城门城墙均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宣武门
宣武门,又称顺承门,俗称顺治门,位于内城南垣西侧,东距正阳门3里。因明、清两朝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习称“法门”。

宣武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重檐歇山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通宽32.6米;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瓮城为长方形,南端抹圆,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瓮城东侧辟券门上建硬山闸楼,瓮城东北侧建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顶铺灰筒瓦、绿色琉璃瓦剪边,宽36米,进深三间14米,通高30米。关帝庙于1927年被拆除,箭楼城台于1927年拆除,瓮城于1930年拆除,城楼于1965年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朝阳门
   朝阳门元代称为齐化门,位于北京内城东垣南段,现泛指朝阳门南大街、朝阳门北大街、朝阳门内大街、朝阳门外大街交会处一带。朝阳门为京城至通州的主要通道,漕运的南粮从此入京,所以习称“粮门”。

 

朝阳门城楼原为元大都东垣之南门“齐化门”,在明、清历朝均有修葺,形制与崇文门略同,连廊通宽31.35米,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瓮城建于正统元年(1436年),为正方形,东端二角抹圆,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硬山闸楼,瓮城内东北建有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形制与宣武门略同,重檐歇山顶,通宽32.5米,通进深25米。瓮城闸楼及关帝庙于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朝阳门城楼被拆除,1958年朝阳门箭楼被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阜成门
阜成门元代叫平则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今阜成门内大街西口,曾是京城运煤的通道,习称“煤门”。


阜成门城楼原为元大都城西垣南侧门“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明、清历朝均曾修葺,城楼形制同西直门城楼,连廊面宽31.2米,连廊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4.72米;瓮城为正方形,西端为圆弧形,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瓮城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通宽32.5米;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1.4米。箭楼与闸楼于1935年被拆除,箭楼台基和瓮城于1953年拆除,城门楼于1965年被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东直门
东直门原为元大都东垣中门“崇仁门”,位于内城东垣北侧,今东直门立交桥西。东直门曾是过往运送木材及砖瓦沙石车的,习称为“建筑门”。东直门为通顺义、怀柔及承德避暑山庄之路。


东直门城楼为元代始建,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明、清两代历朝皆曾修葺(qì),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通宽31.50米,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城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为正方形,四隅(yú)均为直角,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时建造,形制与朝阳门略同。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1927年将箭楼拆除,1965年拆除了东直门城楼。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西直门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位于内城西垣北侧,今西直门立交桥东。西直门曾是运水通道,习称“水门”。


西直门城楼原为元大都西垣中门“和义门”,明、清各朝均有修缮,城楼为重檐歇山、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通宽32米;通进深15.6米,楼连台通高32.75米,其规模仅次于正阳门;瓮城为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建于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西北角建关帝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重檐歇山顶,通宽35米;通进深27.8米,轮廓鲜明,造型雄伟壮观。关帝庙于20世纪30年代拆除。1969年因修地铁环线将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安定门
安定门元代为安贞门,曾是军队出征回来时走的门,意为从此天下安定。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今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皇帝每年一次经此门赴地坛祈祷丰年。另外,安定门也是走粪车的门,粪场设在安定门外地坛的周围。


安定门城楼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 将原元大都北垣东侧门“安贞门”(原址在今安外小关)改名“安定门”的,洪武四年(1371年) 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门,此后明、清两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安定门城楼形制略同于朝阳门,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通宽31米;通进深16.05米,楼连台通高33.13米;瓮城为北呈圆弧状之正方形, 建于明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1436-1439年),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瓮城内建有真武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形制与朝阳门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通宽32.5米,通进深25米,楼连台通高30米。民国四年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安定门瓮城及闸楼被拆除,箭楼与真武庙于1956年拆除,安定门城楼于1969年修建地铁时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德胜门
德胜门元代称健德门,曾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德胜门意味着旗开得胜,以德制胜。德胜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门户,又被人们称之为“军门”。该门位于北京内城北垣西段,现仅存箭楼。


德胜门城楼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 将原元大都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的,洪武四年(1371年) 南移5里修筑新的城垣和城门,此后明、清两代帝王均多次加以修建,德胜门城楼和安定门城楼略同,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通宽31.5米,通进深16.8米,连城台通高36米;瓮城为长方形,北端呈圆弧形,建于明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1436-1439年),东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建有真武庙;箭楼与瓮城同期建造,形制与安定门略同,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通宽34米,进深12米,连城台通高31.9米。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瓮城使箭楼与城楼脱离,德胜门城楼于民国十年(1921年)因梁架朽坏被拆除,只剩下了箭楼,真武庙于1992年复建辟为钱币博物馆。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大清门
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原有一座砖石结构三阙的大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更名为“中华门”,该门是皇城最南门,有“皇城第一门”之称。此门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清均有修缮。


天安门与大清门之间由东南西三面红墙圈起的一块“T”形广场,正中为千步廊之通道。道内东、西建廊房各110间,又东、西折有北向廊房各34间。长安街东、西两端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今长安街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前面),从两门往南直到大清门,四周围以红墙形成封闭区。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被拆除,东、西围墙于1958年拆除,中华门于1959年拆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东安门
东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东垣中间偏南,其址在玉河之西,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因距宫城近,喧嚣(xuān xiāo)之声闻于宫禁,宣德七年(1432年)将皇城城垣东移至河东,将此段玉河隔于皇城之内,城内水运遂废,于新东垣重建东安门,玉河之西旧东安门址处建东安里门。东安里门于1925年拆除,东安门于1912年2月27日由袁世凯策动曹锟(kūn)兵变“壬子兵变”时焚毁,城墙于1917年拆除。2001年建皇城公园,东安门遗址原地保护。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西安门
西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因有北海相隔,距紫禁城较远,并且与东安门不相对称,门之形制与地安门、东安门略同。万历十四年(1586年)修西安门,西安门1950年因摊贩不慎失火被焚毁,现尚存有其楠木模型。



印象·北京之九十二:手绘北京城与北京的城门楼   地安门
地安门又称北安门、俗称“后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位于皇城北垣正中的中轴线上,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楹,三明间为通道,设朱红大门三对,左、右各两稍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建雁翅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办公室。地安门于1954年被拆除。



名人名言
当然,城墙给人的印象,也依季节、时辰、天气和观者欣赏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远眺城墙,它们宛如一条连绵不绝的长城,其中点缀着座座挺立的城楼。
                                                                   ——丹麦城市建筑学家 S.F.罗斯穆森

 

如果对于北京城墙能够予以适当审查,使其无声的证据变成语言,它们无疑会比北京的任何记载道出更有趣、更准确的故事来。它们是一部土石做成的史书,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和补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自其诞生以来直到清末的北京兴衰变迁史。
                                                                          ——瑞典美术史学家 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

 

鉴于北京城门在点缀中国首都某些胜景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鉴于它们对周围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树木、圮败的城壕等景物的美妙衬托,以及它们在建筑上所具有的装饰价值。无论从历史的还是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城门中仍有一部分可视为北京的界标,它们与毗(pí)连的城墙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座伟大城市的早期历史。它们与周围的景物和街道,组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别具一格的优美画图。
                                                                            ——瑞典美术史学家 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

 

这环绕北京的城墙,主要虽为防御而设,但从艺术的观点看来,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的朴质无华的结构,单纯壮硕的体形,反映出为解决某种的需要,经由劳动的血汗,劳动的精神与实力,人民集体所成功的技术上的创造。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建筑学家  梁思成

 

北京城内城外无数的文物建筑,尤其是故宫、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官)、社稷坛(中山公园)、天坛、先农坛、孔庙、国子监、颐和园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们的赞美。但是一件极重要而珍贵的文物,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视,那就是伟大的北京城墙。它的产生,它的变动,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已经在上文叙述过了。至于它的朴实雄厚的壁 垒,宏丽嶙峋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我们还需要首先特别提到。苏联人民称斯摩棱斯克的城墙为苏联的项琏,我们北京的城墙,加上那些美丽的城楼,更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了。
                                                                                           ——建筑学家  梁思成

 

北京峋峙着许多壮观的城楼角楼,站在上面俯瞰城郊,远览风景,可以供人娱心悦目,舒畅胸襟。
护城河在明正统年间,曾经"两涯甃以砖石",将来也可以如此做。将来引导永定河水一部分流人护城河的计划成功之后,河内可以放舟钓鱼,冬天又是一个很好的溜冰场。不唯如此,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公尺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了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
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建筑学家  梁思成

 

北京城墙与城楼以其雄阔巍峨的形象与建筑工艺,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理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遗憾的是在未及进行缜(zhěn)密研究情况下,竟被拆除。
                                                                                                 ——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