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论灵魂”

 张巍帐篷剧 2019-10-23

最近在网上看一个哲学公开课,其中的老师讲到了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时提到了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这本书,于是这个周末将这本书重读了一遍,有一些读书总结便写了下来。

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被民主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蔑希腊传统神祇的罪名判以死刑。当时他可以选择出逃,但苏格拉底拒绝出逃,而选择坚持信念而赴死,因为他认为“承受雅典人命令的审判才更正义;出逃和摆脱承受城邦颁布的无论什么判决都不如承受判决更正义、更美。”

《斐多》这本对话录描述的便是苏格拉底临死当日,与门人、朋友告别之时的谈话。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是超然的,这种态度不是英勇无畏、不是慷慨就义,而是笃信一个一生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他应当努力追求的是至善至美的心灵,而充满欲求的身体是灵魂寻求智慧的阻碍,要摒弃身体的拖累,所以真正的哲学家一生都是在练习死,那么当他即将终了的时候他应该感到轻松自然,并且深信死后灵魂会去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地方。

一开始读的是杨绛先生的译本,后来又买了一本比较学术一点的《柏拉图四书》。其实,对于一般读者建议读杨绛先生的版本,她的版本读起来更为顺畅,有了文学文学作品的圆润感与表达意思时的美感,缺点是概念做不到哲学书籍里的严谨。

杨绛这个译本比较特别。杨绛先生是钱锺书先生的夫人。据说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是在以翻译这一名篇,来排解忧痛。像是解开自己心头之痛的一把钥匙,通过自己的打磨完成,完成与生命的和解。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甚至是最后的时刻里,苏格拉底所做的事情依旧是继续向他所爱的哲学求知,他向在场的弟子们表述了自己对于生死,以及灵魂不朽的观点,并一步一步进行论证,面对弟子们的不解之问一一解答。他就这样很平淡的彷佛是再正常不过的一天似的度过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

在这本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主要论证了以下两个论点:

1、 肉体死后灵魂是存在的;

2、 灵魂是不朽的;

在这过程中与苏格拉底的辩论的主要是两个学生,simmias与cebes

来看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灵魂是存在的论证过程吧——

苏格拉底的论证先确定一个命题: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是从相反的那一面产生的,而且只能从相反的那一面产生。相反相生。

相反的事物事物之间的变化,此消彼长。

例如,“大从小之中产生,小的也能发展成大的”,“醒是从睡产生的,睡是从醒产生的”

——哪生的反面呢?

——死。

死了的若是永远的死了,那么到末了一切生物不全都死了,世界便死寂了。那可能吗,从死之中产生什么呢?

——只能是生。

既然一切生活活的都是由死产生的,那么我们的灵魂一定在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待着。

苏格拉底说自己是哲学的“助产士”,他的论证方法是通过对答一步步引导,另对方进去无法驳倒的境地。通过必然存在令生命能够生的本质而证明灵魂存在,接下来通过“认知既记忆”来进一步佐证。

认知即记忆的论证——

一个情人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经常弹的七弦琴,或者经常穿的衣服、或经常用的东西,他一看到这只琴,心眼里就看见了这只琴的主人,这就是记忆。

我们所谓的“相等”概念,在感觉之前就已经存在,比如我们看到这个石头和那个石头很像,但是差一点,为什么觉得差一点呢,因为我们有绝对相等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还有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公正等。以上种种必然在我们开始认知(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因为我们在看到、听到,或者由其他感觉认识到一件东西的时候,会想起另一件已经忘记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和当前认识到的并不一定想象,他们总归是有关系的。所以只能送两个假定里肯定一个:我们一生出来就有知识,一辈子都有知识,或者是,出生以后,我们所谓的学习知识只是记起原有的知识,也就是说,认知就是记忆。

我们灵魂什么时候知道知识的,绝不是在我们出生以后,那就是在出生以前。

上述论证得到两点结论:

1)一切生命都是从死亡里生出来的;

2)灵魂在我们出生以前已经存在了。

下面两个弟子simmias与cebes对上面的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Simmias问:假如灵魂如琴上弹奏出的和谐,琴弦一出问题,和谐便没了,琴却依旧存在,那人所谓死的时候,先死的当然是灵魂。

Cebes问:灵魂好比一个织衣人,肉体好比衣服,灵魂比肉体持久的多,不过怎么证明灵魂是不灭的呢?

苏格拉底先反驳了simmias的问题,先有声音的和谐,还是先有发出和谐声音的东西呢?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你把灵魂比作和谐不恰当。

和谐在于组成它的声音成分的和谐,灵魂也可以组合吗?假如灵魂是和谐,那它之中是不会存在邪恶的。

很简单就反驳掉了。

然后是cebes的问题。灵魂是不朽的吗?这个问题比较困难,这一段也比较复杂,我自己读了好多遍。苏格拉底先是讲述了自己寻求真知的学习过程,从自然主义哲学到心智学,他先是指出这两种学说的不足之处,然后讲到自己最终寻求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概念里追究事物的真相”。进而“从更高的层次上,找出最好的原则做依据,完成完整的论述”。

灵魂不朽的论证——

自然哲学的不足之处:十比八多二,你不能说二就是十比八多的原因;一加一等于二,一也可以一分为二,你不能说这样的组合和分开就是二得以生成的原因;

心智学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智慧的心灵安排的,但是他们最终将一切本源归结为空气、以太。他们的解释是原因的附带品,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例如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坐在这牢房里,心智学学者会说因为我的身体里有骨头、肌肉和筋,他们的组合运动使我活动四肢,这就是我在这的原因。可真正的原因是被雅典人判决了死刑,而我决心承受这判罚。

只能依靠概念,从概念里寻求事物的真相。

为什么一件东西美,是因为这件东西里有绝对的美或沾染了绝对的美;十比八多,这里的多才是十比八多的原因;至多,至大、至善、至美的绝对概念是存在的。

具体的事物相反相生,但他们所属的抽象的概念绝不相反想生,正面绝不会成为反面,热绝不会成为冷;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属于它的概念里,便与它的概念的反概念不相容,例如雪是冷的,那么它绝对不存在于热中,一遇到热,雪就没了。三属于单数,永远不存属于双数中。

灵魂一旦占据了身体,就是生,那么灵魂与生的反面——死,是不相容的。灵魂不可能容纳死同时又不死,正像3这个数字不会成双数。也就是灵魂是不死的。

以上完成了关于灵魂的论述。

跟弟子们完成关于灵魂的辩证,苏格拉底也就准备好去死了。在他准备饮下毒药之时,弟子说,太阳还在山头上,还没有落山,我们知道很多的人在很晚的时候才饮下毒药。苏格拉底说,晚些服药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挽住生命不放连我自己都会觉得可笑,不要拒绝我了。他喝下毒药,来回的走,加快药效的作用,后来苏格拉底脚感觉的沉重了,他躺下来,慢慢感受着脚没有感觉了、腿没有感觉了、肚子开始感觉冷了,这时他说了临终的最后一句话——“crito,咱们该向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别忘了。”(灵魂进入肉身就像是生了一场病,超脱即是病愈,所以要感谢药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