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舌治疗中风偶得

 山东中医竹林 2019-10-24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观察舌象变化,可知病邪之浅深,脏腑之虚实。特别在对中风昏迷患者治疗中,因其言语不利,病情不易测清,通过审舌辨证,寒热虚实可察,遣方用药有的放矢。

例一、患者,女,69岁。91年1月24日入院。半月前觉头晕不适,随后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左侧肢体无力,继而出现口角歪斜,语蹇。送某院急诊观察。于次日清晨昏迷不醒,脑CT检查示:右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经两周治疗,效果不佳转入我院。症见神昏,面色晦暗,手撒肢软,痰声漉漉,小便失禁,大便七日未通,脉沉迟,舌质紫暗,苔焦黑,舌根部黄腻,属日久生热,瘀热阻络,血行瘀滞之实象。方以涤痰化浊为主,处方:

菖蒲12克,僵蚕9克,天竺黄10克,贝母12克,白葱10克,藿香10克,黄芩12克,陈皮9克,云苓15克,白术9克,郁金9克,地龙9克,丹皮12克。

方中以菖蒲、僵蚕、天竺黄、贝母化痰开窍,白葱、藿香、黄芩清化湿浊;陈皮、云苓、白术以健脾而除生痰之源;郁金行瘀,地龙通络,丹皮凉血。四剂后患者舌质转为淡紫,舌苔转为薄黄,原方加大黄6克,再进二剂,舌苔由黄转白,病人神志转清,闻言会意,可进流质,小便自控,大便通畅,舌质略偏暗,脉沉涩,属气虚血瘀脉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两月后病人拄杖行走。

例二、患者,男,67岁,工人。三天前生气后入睡,醒来欲小便时,发生昏仆,意识丧失,二便失禁。脑CT检查结果为:左基底节血肿。于91年3月13日入我院。查病人神志时清时昧,嗜睡,舌强语蹇,右侧肢体瘫痪,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点滴自遗,舌红降,苔黄厚腻,脉沉滑。首以辛凉开窍、清肝熄风法,投以羚羊角汤治之,三剂后患者无明显好转,且腹中漉漉有声,时溏泄,舌苔转为白厚腐苔,刮之不去。可知痰湿未化,留恋经络,阻塞气道,蒙蔽清窍。治宜祛痰除湿,开泄化浊,斡旋枢机。处方:

炒枳实9克,郁金10克,元明粉6克冲,南星10克,云苓12克,半夏15克,旋复花9克,藿香10克,滑石10克,蔻仁10克,佩兰9克。

方中以积实、郁金、元明粉行气消瘀通便,通调气机;南星、云苓、半夏、旋复花化痰降浊,藿香、佩兰、滑石、蔻仁芳香化湿。五剂后舌苔薄腻,且神志清爽,虽语速缓慢,但发音较清楚,患侧肢体肌力为0~1级。以后根据患者舌质偏红、苔浮腻、脉沉,以地黄饮子加减,一个半月后,患侧肢体肌力达3级。

例三、患者,女,52岁,工人。一周前跌仆在地,神志障碍,尿失禁,急往医院治疗。脑CT诊断为脑出血,予静输甘露醇,每日四次。六天后病情仍不好转而来我院。查病人神志昏蒙,眼窝深陷,面红唇干,肢体时抽搐,舌质红降、舌体瘦小短缩、花剥苔、唯舌根部少许黄白苔,脉数。应投重镇潜降,苦寒清热之品治之,但细观舌象,则属热邪燔灼津液,阴液匮乏至极,已显胃阴将亡之兆,当以滋阴增液为先。处方:

石斛30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生地45克,龟板30克,钩藤12克,地龙9克,白芍20克,菖蒲12克,郁金9克,僵蚕9克。

方中以石斛、沙参、麦冬、龟板、生地滋阴养液,此为方中主药,虽剂量较大,能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生地配白芍以柔肝,钩藤、地龙熄风解痉,菖蒲、郁金、僵蚕以行气化痰开窍。药用三剂,舌面湿润多津,舌苔渐复,舌色转淡,肢体抽搐停止。以前方加鳖甲、阿胶滋阴潜阳,再进四剂后,病人神志复苏,二便自调,以后原方加党参、黄芪类以益气生津,病人好转出院。

体会

1.中风昏迷,其病势急,变化快,病死率高,后遗证严重,因此辨证应准确,用药要及时,使病人尽快复苏,这对缩短病程,减轻后遗证,意义重大。笔者从临证所见,多数病人从起病后的一周至数日内以舌象变化最为显著,舌质或红降或紫暗,舌体或胖大或瘦小短缩,舌苔多见黄腻,或白厚,或焦黑起刺,或腐苔附着。笔者在治疗上着重于舌质、舌体、舌苔的特殊表现,辨证施治,分别采用芳香化浊,祛湿化痰开窍,滋阴益液,扶阴抑火等法治之,使在较短时间内,舌象复常,临床症状有较大好转。

2.中风昏迷病人,较少以闭证或脱症单独出现,多以闭脱兼见,专事开闭攻下恐腑窒而燥结不甚,徒伤正气,施补固脱又惧聚痰增壅,常感治疗棘手。通过重视舌诊辨证,我们可以恰当掌握时机,使遣方用药有的放矢。可见舌诊辨证在中风昏迷治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