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食物都属于“发物”,脾胃虚寒的人吃它们得慎重

 ~鱼鱼~ 2019-10-25
2019-10-23健康零距离
本文由 160健康研究所(WX:ZX91160)编辑部原创

广东这地方

夏天长 冬天短

雨水丰沛 万物肥~美~

以至于

天上飞的 地上走的 海里游的

只要来了广东 通通都成了——粤菜

“哇 我们广东人一不小心奏

站善了食物链的顶端耶!”

可是呢

有些朋友总爱问

“你们广东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

不不不 那可是骗人的鬼话

在我们这 再好吃的东西

只要被世俗打上一个标签

再馋的广东人都会忍不住停下唠叨一句:

“这系发物来的

你介身体怕系不能吃吧?”

嗯 发物??

这个玄而又玄的标签

凭啥能让广东人虎躯一震

咳咳咳 大家平复一下情绪

让小助手我来介绍一下

发物指的是易诱发某些疾病

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通常3种情况下

广东人对发物

拒之千里

一是生病了

比如感冒了、发炎了、溃疡了、长疹了

据说发物会耽误病程

二是身体有创口

小到切菜切到手 大到动手术

总之发物会影响身体愈合

三是体质虚弱

如夏天冒虚汗 冬天手脚凉

吃了发物 更虚更寒

这么可怕的吗

“那快告诉我,发物指的是哪些食物

让我也忌一下口?”

我保证这问题

能难倒一片广东人

笼统来说

这些都是发物

牛、羊、鱼、虾

香菜、韭菜、大蒜、蘑菇、鸡蛋

莲子、糯米、黄豆、绿豆、芡实

(包括但不限于)

不行 小助理我看不下去了

今天就把话撂这:

越是不敢吃发物的人

对发物的误会越深!

广东人对发物的畏惧

超乎李时珍的想象

李时珍说:

害怕发物的朋友

先翻翻我写的《本草纲目》吧

发物

是“药食同源”的产物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

有四气:寒、热、温、良

有五味:酸、苦、甘、辛、咸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这篇文献

《80种中药“发物”的性味分类初步分析 》

就根据《本草纲目》等古籍

整理出了几大类发物

小助理担心你没空看论文

所以做了一张表

发现问题了吗

发物不仅有补身子的功效

古人也没有说一生病就不能吃发物

只是某种病的患者或某种体质的朋友

不能吃某种类型的发物

这叫做“辨证论忌”

想当年小助理在广州读书时

试图劝一位感冒的四川同学别吃鸡蛋

结果同学说:

“我不是广东人,感冒可以吃鸡蛋。”

现在想想也不是没道理

这个观点甚至很中医

中医主张:因时而宜 、因地而宜、因人而宜

也就是说 我们的体质不仅和自己的

性别、年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有关

还和季节、地域息息相关

比如小助理我

连自己是脾胃湿热 还是脾胃虚寒都不晓得

哪有底气去教唆他人

“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湿热还是虚寒呢?”

这个问题可复杂了

不是一张表、一篇论文就能说清楚的

想知道的话 请找中医看看

广东人以食为天

却常常忘记发物的本质

你知道

发物的本质是什么吗

“食物”

那么

食物的本质又是什么?

“能量与营养”

“你是不是想用营养学忽悠我?”

诸位别急

你可以不认同营养学把发物总结为

高蛋白、过敏性、强刺激性的食物

但不建议你质疑

膳食营养需均衡这个观点

小助理认识的一些妈妈

常年咳嗽喝中药

医生交代少吃水果、牛肉

她们就觉得这俩食物势必会诱发咳嗽

于是在这种感冒多发的季节

就下意识地让孩子少吃水果、牛肉

这恰恰与中医背道而驰了

还可能导致孩子营养不足、抵抗力下降

水果是摄入维生素的最佳途径

不吃水果吃保健品补充 那是曲线救国

大家虽是一家人

但DNA不一样 年龄不一样 健康状况不一样

但没必全家一起忌口

同理 我们可以信中医

但没必要把自己的略知一二

施加于他人身上

不信中医的朋友 把中医称为“玄学”

但坦白说 中医确实会给人一种

玄幻莫测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

让很多信中医却不了解中医的朋友

产生了“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执念

尤其是广东的朋友

比如说

反正这食物有黑点

不吃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

那为啥不查清楚

这黑点是啥 对你或家人的影响大不大

又比如说

反正这药材很补

不如每天煲汤都加点?

喜欢补身子

就一定要当心肾脏负担

中医对药材用量的记载可是很严苛的

光是单位就有铢、两、分、钱等

不要以为中药就不是药

吃得越多越好

切记 我们的每一句“我以为”

都可能给这个世界徒增一分误会

其实生活中

还有很多这样的饮食误区

如:吃苦瓜可以降火,吃香蕉可以通便

吃柠檬美白、吃木瓜丰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