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酪致癌的新说

 埂溪书楼 2019-10-25

最近,一个叫做“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的组织(PCRM)了上万名医生联合签名,要求美国食药监局(FDA)在奶酪的商品标签上添加“致乳腺癌风险”的警示。

这是怎么回事呢?奶酪还能不能吃?

一、奶酪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的数据,到底是怎样的?

201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发表了一份关于乳制品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研究,引起了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1]。这个叫做“癌后生活的流行病学”的研究(LACE), 对1893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12年随访调查,发现总共有349例乳腺癌复发,372例死亡,其中349例的直接死亡原因是乳腺癌。

对这些乳腺癌患者的饮食比较发现,高脂肪乳制品摄入量越多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就越高,因乳腺癌死亡的可能性也越高。

奶酪是一种高脂肪食物,虽然不同的奶酪里脂肪含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00克奶酪里,脂肪含量可以高达30克。相比之下,100克全脂牛奶里,脂肪含量才有3.3克,只是奶酪的十分之一。

正是基于这份LACE研究的数据,“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组织才向FDA提出要求,希望对奶酪的癌症风险进行警示。

乳制品、奶酪都是非常常见的食品,出现致癌风险自然会引起重视。《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随后又发表了两篇针对该论文的交流讨论文章,其他杂志上也有相关的评论文章[2-5]。

重视归重视,但是对于“乳制品致癌的结论”,学术界并没有一边倒地支持。恰恰相反,对这个结论存在很大的争议。

二、奶酪致癌的可靠性有多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 “高脂肪乳制品增加死亡率”的研究,只是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只能说明相关性,也就是对乳腺癌患者来说,饮食摄入的高脂肪乳制品,与死亡风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一定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比如“公鸡打鸣”和“天亮”之间有关系,但是不能错误地结论为“公鸡打鸣”导致了“天亮”。面对相关性的结论,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解读。

对于这个LACE研究来说,即便是得出的相关性的结论,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成立:首先,研究只局限于已经被诊断出乳腺癌的群体;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乳制品都有问题。

从LACE的研究结果来看,低脂肪乳制品的摄入,跟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率都不相关;而对于高脂肪乳制品,也只有在每天摄入一份以上中等份量的全脂乳制品的情况下,才看到死亡风险的明显增加。所以,即便是食物中有高脂肪乳制品,如果摄入不多,也不见得有风险。

当然,LACE研究并不是唯一一个关于乳制品对乳腺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研究。另外有一个意大利的研究发现,高脂肪乳制品并没有增加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风险[4]。该研究也同样是前瞻性研究,共 1453名乳腺癌患者,同样也随访了12.6年,死亡人数503人,其中乳腺癌死亡人数为398人,但发现不但低脂乳制品没有问题,即便是高脂肪乳制品,总体上也看不出对复发和死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 如果考察具体的乳制品,这个意大利的研究竟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与不吃奶酪或者奶酪吃得少的人相比,每天食用一份奶酪,死亡风险降低26%!

这与LACE研究完全是相反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摆在一起,你该相信谁?是否能说意大利的奶酪有神奇的功效?而美国的高脂肪乳制品有问题?

可见,随便根据一个流行病学的数据,贸然得出草率的结论,都会误导广大的吃瓜群众。

上述的两个研究的人群都是已经诊断出乳腺癌的患者,考察的是乳腺癌的复发、死亡风险。如果是健康人群,乳制品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什么风险?为了预防乳腺癌,需不需要戒乳制品呢?

从现有数据看,乳制品没有致癌风险!恰恰相反,食用乳制品甚至还可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一份2019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研究,比较了乳腺癌和非乳腺癌患者的膳食,发现乳腺癌患者每天摄入的乳制品量更少。从数据推算,如果每一周里都有5-7天食用乳制品,乳腺癌风险在城市居民中降低55%,在45至59岁的人群中降低61% [6]。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流行病学的数据,而且由于是回顾性调查,其证据的含金量也比不上随访10多年的前瞻性研究。所以,也没有必要因为看到这个结果,就哄抢牛奶作为抗癌食品。但是,至少这个数据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牛奶并不可怕,并不像某些宣传里说的那样,吃乳就补出了乳腺癌。

三、既然癌症风险尚有有争议,“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为什么要求在奶酪上增加警示?

日常的食物和饮料中,确实有一些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如果过多食用,会增加癌症风险。但是奶酪并不在其中。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致癌物名单中,有加工肉、咸鱼、酒精、红肉。红肉、加工肉增加的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咸鱼增加的是鼻咽癌的风险[7],对此,证据都比较充分。此外,也有一些证据表明,红肉增加鼻咽癌、肺癌、胰腺癌的风险,加工肉增加鼻咽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胰腺癌的风险,烧烤增加胃癌的风险。

不但这些致癌物里没有奶酪,有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食用乳制品降低了结直肠癌的风险[7]。虽然某些研究认为乳制品可能会轻微增加前列腺癌风险(3%~9%)[8],但最新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结论[9]。

跟牛奶可能能沾上边的一个致癌物,是雌性激素。在“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的公开申明中,也强调了牛奶中的雌激素问题。如果服用雌激素或者摄入含雌激素太高的食物,确实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牛奶中含有雌激素,这是一个事实。不管男女老少,在服用牛奶后,都能检查出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增加。当然,要演示出这个效果,成人需要喝一升牛奶,儿童要喝半升牛奶[10]。

但是,同一个实验也发现,因为喝牛奶而摄入的雌激素,很快从尿液里排泄出去了。

总之,对目前研究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牛奶中的雌激素浓度很低,对人体的健康不会造成危害[11]。

牛奶中的雌激素可能有问题,但是不能就因此就证明牛奶有问题。

当然,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也确实需要进行科普,对于风险比较大、证据非常确凿的致癌物,确实需要有某种警示。 比如香烟致癌的警示,已经印在每一个香烟盒上。

但是对于证据并不确凿、到底是致癌还是防癌尚有争议的奶酪,为什么“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 要求增加致癌警告?

了解一下这个组织的宗旨,答案就很明确了。

首先,“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并不是一个官方组织,只是一个民间的协会,其宗旨是“保护动物,反对动物实验”。

因为保护动物,该组织倡导的是素食。牛奶本来就不被严格的素食所容忍,而制造乳制品,也被动物保护组织认为是对动物的压榨和剥削。

所以,只要有任何一丁点证据,他们就会用来造势,从而达到消灭来自动物的食品。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1000个人,对于素食可能会有1000个态度!但是对于“责任医学医师委员会”增加奶酪癌症警示的要求,美国食药监局的态度应该只有一个:不予理睬。

四、面对互相矛盾的研究数据,吃瓜群众怎么办?

很显然,片面夸大某种食物的风险和危害,那是不对的。

但在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是站在另一面,完全忽视如今的研究证据,对吃喝及生活方式毫无顾虑。

这样其实也是不对的。

如何才能不片面看待数据?其实也很简单:尊重共识。对于乳腺癌来说,目前的共识是:肥胖可以增加风险。

如果过度饮食,导致身材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LACE研究的结论是高脂肪乳制品有风险,但是对这个现象其实也有一种合理的解读:也许这些高脂肪乳制品摄入多的人,有着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不但导致乳腺癌复发、病情加重,也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带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后果,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所以全因死亡风险也增加。

所以,有问题的并不是高脂肪的乳制品,而是饮食习惯。

对于身材已经向横向扩展的人,如果同时还有高血脂等问题,应该对食物里的脂肪摄入特别注意,需要严格控制。但是,只是管住嘴是不够的,还需要迈开腿,每天需要有适当的运动量,比如行走6000步。

如果身体没有肥胖的倾向,也没有血脂问题,那大可不必对脂肪过分谨慎。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如果是接受了放化疗之后,身体消瘦,那更需要的是补充营养,而牛奶不但可以提供蛋白和脂肪,还可以补充钙等矿物质,增加骨密度,减少癌症骨转移的风险。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学会区别传统的牛奶和调制的含乳饮料。那些看上去像牛奶,但却是用奶调出的饮料中,往往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添加了糖或者代糖。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将每天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以及牛奶中的乳糖,并不在游离糖的范畴,因为目前没有它们有害健康的证据,但是如果是含乳的饮料,其中所使用的糖就是游离糖,过多食用是有害健康的。

图:商店里的“某某乳”。虽然商品名字里有乳,但是配料里连牛奶都没有。虽然是“低糖”的健康食物,但是每100毫升还是含有3.6克。这样一罐饮料240毫升,喝掉了一天三分之一的游离糖份额。

人们每天都在吃,科学家每天都在研究。面对每天涌现出来的研究结果,配上很多媒体并不专业的解读,吃瓜群众每天都有难以消化的“大餐”。

所有的食物都有风险。

正如所有的新闻,也都有风险。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领域: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著有多部科普读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