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小修书馆 2019-10-25

艾灸的过程无疑是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经典医疗行为,也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艾灸的本质是敬天畏人的一种修行,是施灸者和受灸者共同互助的一场身心灵修行。艾灸过程中施灸者和受灸者以艾火为中心和煦互动,直达人与人之间的心身灵深度沟通、感知和触达,进入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心性畅达,体温复苏,心灵舒爽,虚瘀温通,健康自然也就随灸而复愈了。

几乎所有的疾病或亚健康状态都是心情抑郁、生活习惯不合理、观念心态不正确等所导致的,一定都与心有关,因此“病”字头下的丙火正是属心。艾灸的施受双方一定要交心、感知、触达,借助太阳真火和艾灸医术的融合一体,帮助受灸者温通心、身、灵之结,复苏精、气、神之态,去除寒、湿、淤之堵。如果没有静心、温通、正灵等一系列共同努力转化,要想经络温通一定只是烤火一场。

艾灸更需要秉持“治愈、帮助和抚慰”的医疗行为原则

关于医疗行为最著名也是最温暖的那块墓志铭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经常去抚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是美国著名医学博士特鲁多(1848.10.05-1915.09.15)医生的墓志铭。这位对治疗结核病作出巨大贡献的医生的故事和他的墓志铭,百余年来,一直在流传,温暖着大众,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者。

特鲁多博士说过:“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艾灸和中医最大的优势正是千古传承的医德三观和德行天下的人文关怀。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艾灸同样作为古老而经典的医疗方法与行为,充满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敬天畏人的仪式和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治愈、帮助、安慰当然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如果需要全程倾注爱心,时刻需要感知灸感,分秒必须共同感知温度变化的艾灸,因为要节约人工,降低成本,追求更多利润等商业原因,越来越多的借道“灸盒 ”、“灸器”、“仪器”等各种工具替代灸师,艾条(柱)也因为定位不准以及单纯追求商业消耗等原因而越做越大,在过度艾灸的商业外衣下,只重部位不管穴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有炙烤,没有灸法,只有自助,没有互动,轮番上演,则艾灸末日近也。

被抽离了灵魂的艾灸也充斥着商业包装。种种未经研究证实夸大其词的一家之言开始漫天而来,令大众莫衷一是,难辨真伪。诸如“艾火可以自动找病,无所谓穴位,因此,满背整个肢体的几十个穴位同时艾灸的图片随处可见“”艾烟有益无害。“”现代人体内如冰,再大的艾火皆不为过。“”艾灸很是简单,人人可灸,全天晚上也可艾灸。”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网红艾灸多年井喷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各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草率说教掩盖着过度艾灸,甚至是参杂使假行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令人堪忧。一些借助商业手法而形成的营销高潮也正在褪去泡沫,难掩假象。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长此以往,只恐怕中医中现代物理化学科技基础较为坚实的艾灸,很快就会被“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大潮所淹没和“污名化”,不仅难以再保持简便效廉的数千年优良传承,而且会因为各种过度夸大其词,过度艾灸,伤津耗液,上火重病等滥用而被公众所抛弃,最终自毁长城。2018年行业出现的较大幅度的市场规模全面回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上述离经叛道行为的市场警示。

自助灸器艾灸变冷窖温通难达成

何以为灸,周楣声先生《灸赋》中的考据表明,“灸”字之由来,并不是先从治病产生的……“灸”最初是用物盖塞在器口,或是填塞在某一空间的意思,其后对于“灸”的字义,虽然多用于治病,但是和塞的意思仍然是分不开的。

灸法正是用艾(条)炷塞在孔穴之上,使其停伫而不脱落,令火烧灼穴位肌肉,两相格拒的一种治疗手段。

周老在考据的基础上继续告诫我们:“灸不离穴,效由穴生,为烘为烤,尽失本真。穴为一点,灸针取点,由点方能生线;面为一片,烤烘成片,可与取暖同称。”

周老的论述传承和临床都发扬了道家高祖、一代针灸大家药王孙思邈的许多经验。例如艾灸前的全面诊断,舒适体位选择,灸穴顺序时机、灸量大小把握、穴位精准三分为度、“通着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而不可“胶柱守株”。药王以自己百余年的艾灸认知,无一不是告诫灸师须用心施灸,万不可大意而为,更不能懈怠从事。而今将需要精心专注的艾灸交由工具代替,恐怕实在令先辈大师难以想象,也不符合医学人文规范。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进一步复习灸字的形声结构,也能大致了解艾灸的基本行为规范。灸从火,久声。形声且会意,“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人体之穴位”,有主有辅,主辅分明。本义是指一个人长时间的躺着,另一个用火炙烤的人是主导者,如果没有了下面的那个主导者,空留下的死火犹如两点冷水,艾灸将不复存在。不仅没有了艾灸的人心与艾火温暖,而且是被塞进了冷窖,搁置在半空。足见其本末倒置,害人至深矣。

这与没有了抚慰、帮助,没有了互动交流的纯商业冰冷交易行为情形何其相似,一团死火烧灼,一任心灵游荡,孤寂冷漠依旧。原本应该充满温暖的艾灸,似乎沦落为纯粹的商业赚钱工具,而且是过度包装与简化的商业秀。这样的艾灸“不做也罢”!相信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的选择,更何况是追求个性独立颇有主见,引领新消费趋势的80后90后市场新势力。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灸感需要时刻把握

艾灸基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艾火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二是穴位经络网络的客观存在与主观选择配伍及其传导,三是根据中医理论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个性化艾灸。艾灸借助太阳真火的原能量,透过天地人三阳的能量守恒与辐射同频共振转化,给身体充电,以太阳真火唤醒身体基因层关于温度的根脉记忆,调整分子生物钟节律,既是身体内部的一场链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虽不一定都能产生心灵感应,但近距离共享一个艾火,必有远近红外光谱粒子和波粒两象性的共振和共扰,更有透过语言交流、身体触达而引发的心灵共鸣。因此,灸感也不会只是一个人单方面的形成的。

《三国志》在描述东汉名医华佗行针治病时说“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就是对感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生动描述。可见自古整个针灸的过程,医患双方的互通交流一直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要保证灸感的生成与传导,施受双方均需做好充分准备,并保持整个艾灸过程的密切互动与交流。受灸者,首先要做好的准备就是“调神”。最难得的状态是有一颗安宁,平静、信任的心,尽可能的静心回归,宁心静气少思虑,最好是给自己“关机”,暂时屏蔽所有的情绪心思,力求达到“心不在五行中,人已在三界外”,专心致志沉浸融合在高度信任艾灸、接受艾灸和享受艾灸的忘我境界中。

这就要求艾灸前受灸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去过洗手间,关闭电话,更换灸衣,选择舒适体位,喝一杯温开水,聆听自己心仪的精选音乐,用心倾诉自己的健康要求和身心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和回答灸师的问题,特别是要跟随灸师的引导调匀呼吸,放松灸师指定的肢体器官乃至全身,并及时报告“灸感”的生成与传导。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灸师同样需要做好全面准备,除了各种应用工具的准备以外,特别是对“调神”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施灸者必须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做好全过程的话术交流,引导意念,手法灸法,并专注于灸中变化。而关于如何做好专注至少有三方面的重点:一是慈悲:起心动念对受灸者病痛感同身受,生起对受灸者痛苦的同情心,帮其解决痛苦的慈悲心,不是为了工作的完成,更不是为了应对某个商业任务,言语之间自然流露出亲情暖流,手下自然平添一份柔和,这种温暖,发乎于心,会让患者身心放松下来,随之气定神安;

二是恭敬:要对生命生起一颗恭敬心、严谨心、认真心:认真四诊把握受灸者的体质和问题所需,了解受灸者对艾灸的认知程度,所需要的温热以及灼痛的不同刺激力度,千方百计把正确的灸法体现出来。体质偏寒的,以暗火温热为主,偶尔辅助刺激,体质偏热需要泄的体质,以温和为辅,明火灼痛刺激为主,宁静中带着暖意,恭敬中确保专注。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三是感知:施灸者凝神静气,用心感知受灸者的穴位组织变化,包括以熟练的手法(掌握一火两性)仔细感知触摸受灸者穴位周围的皮肉、肌腱、筋骨,特别是穴位的热敏反应度等。随着艾灸的进行,穴位周边的皮肉筋骨肌腱等的组织会逐步发生改变,并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到,例如有弹性了,柔软顺和了,按压穴位,周边的软组织甚至骨头都会跟着动。与没有施灸前比较,不像原来那么僵硬,比较隔手和有违和感。因此,在施灸过程中施灸者与受灸者需要经常不间断地沟通,准确把握受灸者的感觉和需求,进行开穴、按揉,以及火候感受的交流并引导患者关注呼吸,并随意念导引内容入静意守,当受灸者完全放松睡着后,应继续关注穴位变化把握火力大小,并坚持意念和话术导引。艾灸结束后及时封穴。确保整个施灸过程,施受双方始终专心于艾灸一件事,聚精会神的在慈悲心、恭敬心引领下持续专注,达臻“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境界。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除了引导消费者始终关注主观“灸感”以外,有经验的施灸者大约也能从手法中感知到是否“灸透”了,大致包括有三个层面的变化:第一层是形顺质柔,主要是指穴位周边的筋肉有弹性,关节灵活,形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第二层是气至病所:受灸者感受到穴位局部和相关部位热了、动了,出水了,还有不同程度的酸麻胀困冷痛等“灸感”舒适传导,甚至经久不散;第三层是神清气爽:受灸者觉得整个身心都舒爽服了。

综上所述,正确的艾灸是由施受双方凝神聚气,专心致志,共同投入,紧密互动,心身灵深度体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还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灸而异,辨人施灸,因势利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收效。并非简单的借助灸器,放任一柱艾火肆意炙烤就可以了。选择居家自助艾灸的灸友,最好经过专业灸师的培训示范之后,定期选择适宜灸法,接受诊断、调整穴位配方,方能事半而功倍的让自助艾灸发挥良好效果。

吴周强|艾灸必须以人为本 时刻把握灸感气至 依靠工具恐难有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