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蓄水证

 陈鑫医师 2019-10-26

【原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①,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②者,五苓散主之。(71)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③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④,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词解】

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②消渴:指口渴饮水多而饮不解渴的症状。

③烦渴:口渴心烦。

④有表里证:指太阳表证与蓄水证同时存在。

【提要】

论述胃津不足与蓄水证的证治。

【释义】

71条和72条论述了汗后胃阴不足的调护方法和蓄水证的证治。太阳病当以辛温发汗之法治之,但若汗不得法,汗出过多,可致津液耗伤。胃阴不足,虚火上扰则烦躁不得眠;阴津不足,则欲饮水而自救。此时,只需予少量汤水以滋胃阴,待阴津恢复,胃气调和,病可自愈。“少少与饮之”,指出了胃阴不足的调护方法是多次少量地饮用汤水,而不可大量饮用。因为此时胃气尚弱,恣意饮用则易形成水停中焦证。

太阳病发汗后也可形成太阳蓄水证,此为表邪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因表邪未解,故见脉浮或浮数、微微发热。表邪不解,循经入里,正气祛邪外出而不能,邪气由表入里而不出,正邪交争剧烈而致心神不宁,故见心烦。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上承,故见口渴。此口渴非阴津不足所致,故饮不解渴。病人饮入大量汤液而口渴仍难缓解,饮入之水似自行消耗,故仲景名之为“消渴”。

74条论述了蓄水重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太阳中风虽有时日,但发热仍在,说明表证未解。表邪日久不去,循经入里,正邪交争内外,扰乱心神,故见心烦。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津不上达,故见渴欲饮水。本证“六七日不解”, 病程较久,下焦蓄水严重。水邪上逆中焦,饮入之水可因内在水邪格拒而吐出。此时虽中焦受累,但病变重心仍在下焦,故仍以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病机】

水蓄下焦,气化不利,表邪未解。

【治法】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术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①和服方寸匕②,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词解】

①白饮:面条煮熟捞出后剩余的汤水,或指白米汤。

②方寸匕:古代的一种食具。曲柄浅斗,一寸见方,状如今之汤匙。

【方义】

本方以苓为主,药共五味,共为散剂,故名五苓散。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猪苓、泽泻渗湿利水,桂枝通阳化气,兼以解表,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

【病案】

某患者,女,30岁,1979年4月25日初诊。顺产月余,一周来小便次多量少,涩而不畅,继则全身浮肿,面白少华,恶寒,发热不高,时有汗出,欲饮水漱口而少下咽,腰酸肢重,舌淡苔薄白而滑,脉浮弱带数。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证属产后体虚,邪袭水结,州都失利,治拟五苓散加味:茯苓15克,炙桂枝6克,白术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炒党参10克,白茅根20克,4剂。4月29日二诊,药后浮肿日退,已去大半,小便次减量增,恶寒发热全无,仍觉腰酸,舌淡,脉弱不浮,尿常规检查仅见白细胞少量。前方加肉桂3克,续服5剂,尿常规检查正常,肿消病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